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專欄互動 > 正文
 

嚴若森:改革延誤其實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3日 10:23 新浪財經

  嚴若森

  制度變遷由旨在提高效率的社會需求所驅動,與此相應的則是社會必須通過提供法律、規則、習俗與傳統等必要的制度來實現這種需求的能力。然而在經濟轉軌進程中,幾乎所有國家均患有政治疾病,其制度發展通常落后于經濟自由化與民營化。其中,或者是政府與自發組織沒有能力滿足更優的制度需求;或者是這些制度發展的需求本身受到抵制,甚至
是根本缺失。

  很多人曾經樂觀甚至理想地認為,經濟轉軌國家的主要改革如經濟自由化與民營化會產生強烈的制度需求以提高效率,其中包括產權保護與合同履行等等,尤其是曾一度樂觀地認為一旦利益主體意識到這些制度符合其利益,則其即會要求政府采取必要的立法行為,或者通過自律的形式在社會基層組織自行非正式建立。

  但在經濟轉軌中,改革延誤卻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例如,在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改革進程中,相關法律改革無疑是必須的,然而,對于其中法律改革的激進性、新法律的穩定性以及政府執法能力等等的共同預期卻嚴重影響了主要利益群體的政治嗅覺與偏好,進而影響到其目標行動。在習俗規則環境之下,利益集團或群體行動的目標在于影響政府的當前決策,而一旦面臨重大法律改革,游說或阻撓的重點往往即會轉移到了立法本身。而正是這一轉變極大地提高了政治斗爭的熱情與積極性,因為競爭的目標已經不再僅僅是當期收益,而是在于法律生效之后很長時間內可以實實在在資本化的多元化遠期收益。而且,較高的利益訴求往往會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以及制度投入到游說或阻撓過程之中,從而使得爭奪更為激烈。同樣地,那些在局部改革中基于規制真空尋租的利益集團或群體亦往往會抵制法律改革或者試圖減少法律的影響范圍。

  除了日益增強的游說與阻撓活動之外,法律改革的前景往往尚會促進代表特定選民的政治利益集團組織的形成。例如,在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改革過程中,企業經營者開始往往喜歡運用其與權力與資源部門的私人關系,而非依靠有組織的共同努力,但發展到一定階段,集體游說與阻撓卻更為常見:因為基于法律的普適性,法律所影響的當然是同一類別的利益主體,而共同的利益則常常促使這些利益主體或群體采取集體行動。正因如此,游說與阻撓的投資與成本不斷增加,政治沖突的緊張程度亦隨之提高。

  如果新的法律或規則旨在保障是公共利益,亦即通過減少交易成本提高效率,并且在民眾中公平分配,則在基于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法律改革中,企業經營者與職工之間的政治沖突即會相對緩和。然而,在實踐中,法律卻恰恰有可能或在一定階段恰恰有可能是維護與保障特定利益,亦即其以犧牲其他人(諸如企業職工)的利益為代價而滿足特定群體(諸如企業經營者)的利益。如果新的法律與法規體系旨在這種特定利益,則其顯然不能獲得廣泛的支持,并有可能招致廣泛的反對。于是,即使必備的經濟前提業已獲得滿足,法治的吸引力還是會隨之下降,因為民眾擔心新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是沒有偏向,尤其是,他們擔心如果其要想成為改革的獲益者,其恐怕要花費其難以保證的巨大成本。正因如此,盡管可能比合適的官方公共法規效率低下,但習俗規則反而往往更受推崇。抑或,采用正式法規的時候,如果政府決策對某些利益集團或群體不利,則以前隱藏于非正式部門或組織的資源與價值活動即會立即顯現出來,結果往往是對自己影響政府決策的能力心存懷疑的利益集團或群體即會反對以法治為導向的改革。

  對于法治改革心存疑慮與擔憂的另一個原因則是改革可能導致巨大的政治影響活動成本,因為即使那些在未來的政治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的利益集團或群體亦會關心其付出,而且不僅政治競爭需要付出成本,遵守法律本身亦需要付出成本。于是,結果很可能是新的法律可能帶來的效率與收益被政治影響活動所蠶食,從而使得正式法規要劣于習俗規則。尤其是,政治影響活動所需要的資源或成本很可能超出新法律法規帶來的收益,從而使得參與利益博弈的主體的境況相較先前要更為糟糕。為此,人們自然的反應即是防止這種浪費性質的政治影響活動發生,進而抵制法治改革。

  很顯然,社會確立法治的意愿與能力受制于政府受政治利益集團組織及其力量影響的程度。如果政府公信地承諾響應民眾的法治需求而保障公共利益,則只要具備法治的條件,法律改革即會實現。除了憲政保障之外,法治的一個重要條件尚在于社會對于憲政制約的認同及在實踐中對其的遵守。此外,政府拒絕重新分配財富以獲取某些選民支持對于法治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意義其實不言而寓或者心照不宣。

  就中國轉軌經濟中的國有企業民營化改革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有企業民營化改革來看,政策爭論中的政治競爭與公共參與明顯增加了行政與立法機構的責任,公開的政策沖突是顯而易見之事。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在國有企業民營化的改革過程中,成功進行法律改革的關鍵在于發展公民社會與民主參與機制、透明化與規范化政策或民營化政策過程以及制度化政府與民眾之間的對話機制,抑或,對于轉軌經濟或制度變遷中法治需求能力的實現而言,這些制度基礎應該是必備的。


   新浪網聲明:新浪財經登載此文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著新浪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