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2月11日舉行的“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坦言,中國的改革存在不少重大的缺陷,而由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行政腐敗擴散等造成的社會矛盾也日益加劇,并已引起了公眾的強烈不滿。為此,他呼吁在中國改革發展的嶄新階段,要認真反思過去,慎重細致規劃未來。(見昨日《中華工商時報》)
無獨有偶,同日的《中國財經報》報道了著名經濟學家、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
在“中國市場經濟論壇——2006首都經濟學家新春聯誼會暨經濟形勢回顧與展望論壇”上發表的關于中國收入分配問題的主題演講。樊綱在明確預言了“未來五到十年,中國收入差距不會從本質上出現縮小趨勢”的同時,還表示,一些“體制不改”,“問題就非常嚴重”。
承認中國改革已經取得的成就固然必要,但反思不足才理應是重點,因為反思所存在或面臨的問題,本身并不意味著無視或否定成就,而是為了藉以明確今后的方向。
目前在中國,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找不出究竟由誰來對問題多多的改革現狀負責。對于已經被權威機構定性為失敗或不成功的改革,有關方面硬是不承認,非但如此,還反而要混淆視聽,誤導輿論,大有將失敗進行到底之勢,似乎失敗到底就是成功了。而如此“規劃”出來的未來,其科學性、正確性又怎能讓公眾放心得下?
筆者始終以為,無論是委婉的說法——改革存在重大缺陷,還是尖銳的說法——改革失敗或不成功,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不承認從而無法正視進而拒絕對問題多多的改革進行改革,這才尤其堪憂。此外,教育、醫療等重大公共領域的“泛市場化”問題以及從“不成功改革”中已然獲益的利益集團對進一步改革的阻撓等問題,其實已經容不得掉以輕心。如此以來,深入對改革的改革,還能再繼續延誤嗎?不然,科學、正確地規劃未來又該從何談起?
孫鳳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