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道生:阻礙社會共同致富的最大障礙是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7日 10:50 光明網 | |||||||||
邵道生 拜讀了皇甫平的《改革不可動搖》的文章,真還不知說什么才好!雖有上世紀九十年代文章那樣的“戰斗棱角”,但是,卻因為不會審時度勢,不會與時俱進,文章無論從立論到論據都錯得一塌糊涂,以下是挑幾個出來說一說。
皇甫平先生文章的第一個錯誤:將人民對改革的反思武斷地認為“似乎又面臨一輪改革“姓社姓資”爭論的輪回“。 這一二年來我們的社會圍繞著改革的爭論主要在做什么?我想,主要還是幾百萬、幾千萬的民眾對進行了27年的改革進行反思,而一小部分的所謂的“主流經濟學家”則不僅拒絕對改革的反思,反而倒打一耙將社會轟轟烈烈開展的對改革反思視作為洪水猛獸,是“反思與拒絕反思“之間的爭論,決非是改革與反改革的爭論。 而這個皇甫平先生呢?居然與其他“主流經濟學家”一樣,睜著眼睛將對改革的反思稱之是“一股新的否定改革、反對改革的思潮”。 改革開放27年了,應不應該作一下認真的、嚴肅的、徹底的反思呢?稍有理智的人都認識到,不僅應該而且已經是遲了一點,為什么?因為我們社會過去有一種傾向:只注意弘揚“黃金發展期”的“黃金發展”,不怎么注意這個“矛盾凸顯期”的“矛盾凸顯”,更沒有認認真真地去思考這個“矛盾凸顯期”是怎么來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巨大的危害性?應該怎樣去治理這個“矛盾凸顯期”?應該說,從某種意義說,這一二年來社會進行的反思只是在做“補課”工作,盡管晚了一點,作用是巨大的,然而這個皇甫平先生對此卻視而不見,固執,抱住老皇歷不肯放,將幾百萬、幾千萬人民對改革的反思武斷地認為“似乎又面臨一輪改革‘姓社姓資’爭論的輪回”,真是風馬牛不相及,什么動機所致?實在想不出來。 皇甫平先生文章的第二個錯誤:憑空臆造“弱勢群體”及“非主流經濟學文人”要否定社會改革開放的論斷。 這幾年來對改革進行反思的主體是什么?我想,主要還是“弱勢群體”,還有一部分是自發地為“弱勢群體”說話的、比較有良心的“非主流經濟學文人”,于是一個問題自然便會出現:這部分“弱勢群體”和“非主流經濟學文人”為什么要反對改革?他們的社會動機究竟是什么?如果說,上世紀進行的“姓‘資’姓‘社’”的斗爭是一部分具有極左思想的權力人士以及思意識形態人士不肯失去他們的“權力天堂”,惟恐改革開放打爛他們的“權力壟斷”和“意識形態壟斷”,那么,這次被“主流經濟學家”泡制出來的所謂對改革開放否定的“弱勢群體”及其和“非主流文人”究竟想達到什么樣的目的呢?不改革對“弱勢群體”及其“非主流文人”來說有什么樣好處呢?改革開放的目的之一不就是為了提高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嗎?說句實在話,我實在想不出這兩類人(“弱勢群體”和“非主流文人”)哪怕有一點的要否定改革開放的航臟的“社會動機”。 其實,這也正是當今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和皇甫平先生的“苦惱“所在,這幫人煞費苦心地臆造出一個“弱勢群體”及其“非主流經濟學文人”要否定社會改革開放論的一個神話,可怎么都找不出他們為什么要否定改革開放的原因,于是就采用一種“循環式的認證方式“:因為社會上存在“反對改革的思潮”,所以就出現了“左傾化傾向”;因為社會上存在這種“左傾化傾向”,所以就要反對這種“反對改革的思潮”…… 可笑不可笑,實在太可笑了,真沒想到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和皇甫平先生的“哲學的貧困”居然貧困到這樣的程度! 皇甫平先生文章的第三個錯誤:故意用制造“新事端”來轉移社會的的注意力,刻意轉移反思的大方向。 皇甫平雖然老了一點,腦子并不糊涂,與所有的“主流經濟學家“一樣,他很清楚當今社會“矛盾凸顯期”的“矛盾”凸顯得實在太厲害了,用皇甫平的話來說,人們到處在“罵”:“‘罵’土地被征占、舊房被拆遷,‘罵’教育醫療收費太高,‘罵’買不起住房、找不到工作,‘罵’貪官太多、司法腐敗,‘罵’治安太亂、安全無保障,‘罵’信息不透明不對稱、辦事不民主,等等”…… 社會上流傳著許多新的民謠,以下則是新的一首:“企改搶走了工人的飯碗,房改搜光了百姓的錢包,教改急死了無奈的爹娘,醫改為百姓提前送終。” “罵”并非是解決問題的良策,但是,對“弱勢群體”來說除了“罵”還能做什么?它不過是自己這一群體遭受某些“具體改革”不公正感受的一種無奈方式,幸好還有“非主流文人”這類人的存在,于是,“弱勢群體”的許多“罵”就轉化為一場對改革反思的主要內容。 對“弱勢群體”及其“非主流經濟學文人”來說,有一點非常清楚,改革有“好的改革”和“不怎么太好的改革”,有“成功的改革”和“不怎么成功的改革”,有“市場化的改革”和“偽市場化的改革”,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改革”和“不怎么代表人民的改革”,有“出于公心的改革”和“掛羊頭賣狗肉的改革”,有“讓全體社會成員都富起來的改革”和“只讓一小部分‘有權人’和‘有錢人’富起來的改革”……由“弱勢群體”和“非主流經濟學文人”為主體的進行這場反思的矛盾始終是對著那些“不怎么太好的改革”、“不成功的改革”、“偽市場化的改革”、“不怎么代表人民的改革”、“掛羊頭賣狗肉的改革”和“只讓一小部分‘有權人’和‘有錢人’富起來的改革”,而不是整體意義上的改革,這就叫“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可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我就是弄不懂,這個讓社會改革變得更好、更健康發展的“積極因素”為什么一些“主流經濟學家”和皇甫平先生一點都看不到?硬是將幾百萬、幾千萬“弱勢群體”和“非主流經濟學文人”的反思看得漆黑一團?! 皇甫平先生文章的第四個錯誤:一味地為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的錯誤思想和觀點辯護。 在這轟轟烈烈的27年改革歷程中為什么在社會中存在“不怎么太好的改革”、“不成功的改革”、“偽市場化的改革”、“不怎么代表人民的改革”、“掛羊頭賣狗肉的改革”和“只讓一小部分‘有權人’和‘有錢人’富起來的改革”?我想,重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一些地方、一些部門、一些領域的權力者硬是用“剛性的權力”去推行、實施作為“具體改革”的“高參”的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的“多得海了去”的“最前衛的錯誤理論觀點”,因而將一些“具體改革”弄歪了方向,變成了“不怎么太好的改革”、“不怎么太成功的改革”、“偽市場化的改革”、“不怎么代表人民的改革”、“掛羊頭賣狗肉的改革”和“只讓一小部分‘有權人’和‘有錢人’富起來的改革”……而且在一些“主流經濟學家”的“多得海了去”的“最前衛的錯誤理論觀點”中,不乏那些“海歸”回來的“主流經濟學家”鼓噪、宣染的西方新自由主義的思想,它們對一些“具體改革”(如“醫改”、“教改”和“房改”,以及國企的所謂轉制改革)滲透得非常厲害,這類“具體改革”的后果亦非常嚴重。 想一想亦是這樣,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通過一二個“具體改革”讓四千萬農民變成“三無農民”的(“圈地運動”)的?讓幾千萬“4050代”工人變成“下崗工人”的(所謂“國企轉制”)的?要知道這二個數字一相加就是近一億的工人和農民,他們因利益大受其損而變成了“弱勢群體”,公平嗎?公正嗎?我想,這類“具體改革”的“具體做法”在國外是一個都找不出來的! 稍有點良心和正義感的人都會對這些“不太成功的改革”進行批判性反思,都會對一些“高參”所持的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想進行批判,然而皇甫平先生像其他“主流經濟學家”一樣在這兒搞了一個偷換概念的“游戲”,將“弱勢群體”和“非主流經濟學文人”對一些“具體改革”的批判,變成了是對整個改革的批判,所以,皇甫平先生的“他們把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新矛盾,上綱為崇奉西方新自由主義的惡果,加以批判和否定”的這段話很是別有用心,是要將攪混了水混上加混的,我可以肯定,在幾百萬、幾千萬反思者的隊伍中沒有一個人會將中國27年的“整個改革”都看作是在奉行西方新自由主義,但是,他們一定會毫不含糊指出,在“整個改革”的一些“具體改革”中,的的確確被西方新自由主義滲透了進來,對它們的批判不僅是應該的、必須的,還必須“繼續升溫”。 皇甫平先生文章的第五個錯誤:盲目地患上了一種“市場化機制崇拜癥” 我歷來認為,“市場經濟”是一個“中性概念”,因為它有一個“完善的市場經濟和不完善的市場經濟”、“好的市場經濟和壞的市場經濟”之分,而一個“完善的、健康的市場經濟”并不因為你提了“要建立市場經濟”的口號而自動到來,更何況在當時我們的社會是采用“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去建立這個“市場經濟”的,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大量的、包括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想滲透進來,如果我們的社會在“市場經濟化過程”中事先有諸多個“警覺”,多采取一些“防范措施”避免讓改革成果落進“少數人”的口袋之中,多進行一些科學的社會調查和多進行一些社會科學實驗,多考慮一點廣大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農民的“種地需求”和“工作需求”),少聽一些“主流經濟學家”鼓吹的諸如“以犧牲3000萬職工利益為代價”的“國企改制”……那么,也許今日之社會矛盾就不會那樣“凸顯”,由幾千萬“下崗工人”和幾千萬“失地農民”為主體的“弱勢群體”對一些“具體改革”的反對聲就不會那么大……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是不會同意皇甫平先生的那種用“恰恰是舊體制的弊端造成的,怎能責怪市場化改革呢”這類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就將原因“概括”完了,能說服得了人?諸如“舊體制的弊端造成的”這類話已經變成了現代版的典型官話,它,誰都會說,誰都會講,若是不從更深層次的體制因素、權力結構因素去解決,那么它永遠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總之,完善的、健康的因素市場經濟從何而來?它只能是從對27年的改革反思而中來,從對“不怎么太好的改革”、“不成功的改革”、“偽市場化的改革”、“不怎么代表人民的改革”、“掛羊頭賣狗肉的改革”和“只讓一小部分‘有權人’和‘有錢人’富起來的改革”的揚棄中來,從對那些包括一些“主流經濟學家”鼓噪的、不適合中國國情的西方新自由主義的批判而來。 皇甫平先生文章的第六個錯誤:用文過飾非的手段來掩蓋一些地方用權力硬性實施西方新自由主義的錯誤。 皇甫平先生在文章中有這樣一段高論:“……整個改革開放的‘效率優先’旗幟上,也寫著‘公平’二字。縮小貧富差距,不應當是人為地壓制致富,而應當通過平等的權利保護和提高窮人發財的速度。改革目的不是讓富人變窮,而是讓窮人變富!鸶弧榻Y無助于縮小貧富差別,不利于走向共同富裕,這是現代工商文明淺顯的道理!边@段話至少有以下幾個問題。 在改革開放初期打的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大旗,而不僅僅像皇甫平先生含含糊糊說的是“效率優先”這四個字,問題是,在不少“具體改革”中是只講“效率優先”而不講“兼顧公平”,所寫的“公平”兩字不過是裝裝樣子,因而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起來,所以才會有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省部級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的“要在繼續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的一段話,看來,皇甫平先生在這個“關鍵問題”上是落伍了。 在這27年中的的確確有一小部分人富了起來,如果皇甫平先生能尊重現實的話,在“先富”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是靠“權力致富”、“腐敗致富”、“行賄致富”和種種不正當手段致富的,人們對這部分人是“仇”的有理,“恨”的有由,作為縮小貧富差距的手段,理應對這部分人進行“秋后算帳”,讓他們“獲利還吐”、“還利于民”,打擊腐敗就是一種最有效的手段,在“現代工商文明淺顯的道理”中若是忘掉了這一個基本國情,那么它肯定不是符合國情的“工商文明”。 皇甫平先生忘掉了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阻礙中國社會“共同致富”的最大障礙并不是“仇富情結”,而是在社會上已經形成一定的氣候、具有相當實力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要拼死保護已經獲得的非法既得利益,他們還要繼續從“弱勢群體”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所以他們決不會讓“胡溫”順順當當地推行他們的“新政”的,然而皇甫平先生卻將這一點“漏掉”了。 簡單結束語:一個曾經為中國改革開放事業做出了貢獻的反“左”先鋒,如今卻用“左”的棍子猛打以“弱勢群體”及其“非主流經濟學文人”為主體的“改革反思者”,這倒是一種很有趣的現象,說明什么?說明還是先哲說的話好。骸爸袊栌,但主要是防止‘左’! 總之,一定要“慎用、慎提‘左傾化傾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