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繼學:14萬億儲蓄給我們什么樣的特別啟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8日 09:44 新浪財經 | |||||||||
巫繼學 據中國人民銀行披露,截至去年12月末,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突破14萬億元。這是我國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去年第三次跨越萬億元大關。(2006年1月16日中國青年報)消息傳來,倒讓人欲喜卻憂。
從正面意義上說,城鄉居民經濟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居民手上有了更多的閑錢。說這表明居民富裕程度在提高,似不為過。但如果深入分析,也許這筆數字給人們的啟示還更豐富,更耐人尋味。 一方面是居民儲蓄逐年增長,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費增長卻持續走低。數據顯示,近5年我國居民最終消費率并未上揚而是一直低走。十年來,我國最終消費率平均為59.5%,比世界平均消費率低接近20個百分點。這似乎不可思議,難怪有關通縮的種種預言總是難以揮去。 這究竟是為什么?居民將多余的錢儲蓄起來而不更多地用于消費。這決非無緣無故,它有著深刻地經濟根源。 首先,且不要被這14萬億儲蓄的數字沖昏了頭。仔細想想,這筆儲蓄并不能說明富裕的平均程度,也就是說這并不完全代表居民共同富裕的增長。居民儲蓄14萬億元,相對于我國13億人口來說,看上去人均擁有的存款超過了1萬元,但這一數據是建立在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447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不斷遞增的財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給每一個老百姓,而是在演繹一個富者愈益富裕,窮者愈益貧窮的過程;日益擴大的儲蓄總額,隱含著貧富差距的拉大。在相對貧困彌漫的經濟生活中,消費升級的期望注定是要落空的。聯系到中國富豪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奢侈消費,人們不難從中看破端倪。(參見拙文《中國富豪苦尋國際身份標識》2005年9月23日雜文報) 其次,高儲蓄表明廣大居民并沒有享受到經濟發展與改革應有的果實。從近來所披露的資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與社會福利并沒有與GDP同步增長,也并沒有與企業利潤水漲船高。由此引出一個熱門的話題是,“希望”今后廣大老百姓能夠共享中國經濟發展與改革的成果。真是一個天大的悖論:一方面是GDP一路飆升,另一方面卻是國民個體收益與公共福利嚴重滯后;一方面是經濟逐年增長,另一方面失業率也在與日俱增。事實上,大多數人的實際收入非但不與GDP同步,反而急劇下降了,生存成本節節攀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985年到1990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7.89%,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2.61%;1991年到1995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11.56%,同期就業人口年增長率為1.23%;1996年到1999年,全國GDP年平均增長率為8.30%,同期就業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為0.96%。今年上半年,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為9.5%,與此同時,登記失業率居高不下。有充分的資料表明,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國民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稅收占GDP比重逐年上升,這幾年政府稅收是國民工資總額的2至3倍;即使在并不富余的工資里,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的缺失和相關領域的部門私利化,又在無情地掏空普通百姓的腰包;此外,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由此導致的經濟和健康成本,也只能由當地百姓承擔。 再次,高儲蓄表明廣大居民經濟負擔沉重,表明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表明廣大居民對于未來經濟發展與改革的預期不樂觀,必須未雨綢繆以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在現今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無不面臨未來的巨大經濟支付。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中的調查顯示,子女教育費用、養老、住房排在居民總消費的前三位;而人民銀行2004年第四季度關于“儲蓄目的”的調查也顯示,居民儲蓄的目的依次是“攢教育費”、“養老”、“買房裝修”。近年來教育費用的持續攀升大大強化了居民的儲蓄愿望,影響了城鄉居民家庭的消費傾向。此間有報道稱,家庭培養一個大學生,19年共需投入基礎教育費用約13.1萬元,比1999年的測算增加了5.1萬元。在住宅方面,不斷上漲的房價已經超過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有報道稱,在一個中等城市的中等收入家庭,要想擁有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至少十年的積蓄。另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80%以上的勞動者沒有基本養老保險,85%以上的城鄉居民沒有醫療保險。在群眾看病貴、藥品價格高等體制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之前,誰還敢隨心所欲地花錢呢?更何況,誰也說不清未來生活道路上還有多少天災人禍會發生,需要存點錢來防備。 復次,高儲蓄表明在經濟生活中,廣大居民缺乏更多更可靠的投資渠道。存款雖然不是直接投資行為,但是它仍有一定的回報而且比較安全,特別是在居民的消費意愿持續回落的時期,儲蓄往往被采用。去年人民幣匯改以來,廣大居民對人民幣信心增強,利率也似有提升的跡象,因而居民儲蓄熱情相應升高。相反,萬千股民在股市上一再被套,投資一再縮水,“遠離股市”的吶喊已經成為排解郁悶的關鍵詞。在股市持續低迷的情況下,人們曾經寄希望于基金投資,然而,諸多中小投資者的實踐證明它比股票好不了多少。房地產一度是被認為是“較為安全”的主要投資渠道。但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影響,我國部分地區住宅價格增幅開始放緩,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購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資者開始持幣觀望。所有這一切都將居民剩余的錢指向一個路徑:銀行儲蓄,一個十分“笨拙”但卻十分可靠的方式。 最后,傳統消費觀念仍然是制約廣大居民消費的重要因素。勤儉持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粹,它至今仍然是中國主流家庭通行規則。朱子治家格言,增廣賢文,傳世警言,偉人名言中,幾乎沒有不談節儉的。不停步地追求時尚消費換代,大凡發生在家庭中并不掌握經濟權利的新生代當中。但是,在中國,一個人在年輕時可能有超前消費的時段,一旦成家立業,他還是要回到傳統節儉軌道上來的。可能有“酷斃”個案例外,但它并不構成對主體意識的顛覆。現今,以可持續發展為主導的科學發展觀,更是以建設節約型社會為理念,那么有了錢不亂花,儲蓄起來,既光榮(支援國家經濟建設),又實惠。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是“天生”的凱恩斯觀點實踐者。 有的學者對建設新農村運動寄于了過多的開發農村市場,啟動內需的期望,恐怕有些急于求成。林毅夫明確提出,為了刺激國內消費需求,使我國早日從通貨緊縮的陷阱中擺脫出來,我國政府應該在全國范圍內發起一場以實現農村自來水化、電氣化、道路網化為核心的新農村運動,加快農村地區和生活消費有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一些學者更明確提出,通過開拓農村市場來擴大內需,從而減輕我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現今農民可能經濟上有了某些改善,但盯農民的錢袋,恐怕沒那么容易。農民怎么想,他們的錢最需要花在什么地方,這才是問題的關鍵。依我的研判,第一,農民要養家糊口。而且大多數農村家庭,想要養兒傳宗接代,多子女是一個自然現象,也是一個傳統文化現象。這就增加了農村家庭的生存費用。第二,蓋房,是農民永遠的樂。置家業,除去土地,就是大房。而且蓋房與兒子成家立業娶媳婦相關,在農村這是天大的事。第三,對于許多家庭來說,供養子女上學是要花很多錢的。花錢供孩子上學,這是農民的人生投資。十年寒窗,金榜題名,這個回報是值得的。第四,如果有了多余的錢,農民會選擇做生意,嘗試用錢掙錢。第五,最后,才是農民對消費升級的選擇。也就是說,消費升級對廣大農村,是農民花錢的末位排序。把錢花在與生產、與養育、與教育無關的事上,在農村是令人不齒的的敗家子行為。通常是要遭人唾棄,被鄰里指脊背的。 在當今中國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面對居民14萬億儲蓄,切不可沾沾自喜,盲目樂觀,悟出其中特別啟示才是最要緊的。 新浪網聲明:新浪財經登載此文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著新浪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