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中國改革攻而猶堅 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6日 10:02 新浪財經 | |||||||||
幾乎每個學期為經濟管理學院的學生上課的時候,我都要提到這個問題,改革的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誰知這些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們卻是一臉茫然;幾乎每次我為企業家進行培訓的時候,我都要提到這個問題,改革的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誰知這些企業家們卻是一臉神秘的微笑;幾乎每次與政府高官接觸的時候,我都要提到這個問題,改革的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誰知這些政府高官卻是一付不著邊際、顧左右而言它的“官腔”。幾乎每次與“草根”群眾接觸的時候,我都要提到這個問題,改革的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這些“草根”群眾
說起中國改革的重要性來,幾乎每個人都能說上幾句,關于這方面的論文、論著更是不勝枚舉,但是,當我們今天開始“盤點”改革的時候,才發現改革的目標卻是如此的模糊:誰來改革,改革什么,怎樣改革,改革的核心和改革的標準等等問題,至今都沒有明確的方案。為什么我在各種場合面對不下幾千人提到的這個問題——“改革的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竟然無人能夠清晰準確地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呢?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改革開放是一個很不明確的口號,所以,實際上改革最終的結果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以至于具體到中國改革的基本任務是什么?改革的核心又是什么?卻沒有人能夠明確地告訴我們。所以,很多人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 對大多數人來講,我們只是知道改革的目的是要生活的更好,至于其他的事情卻很少有人告訴我們,這也正是改革走到今天,卻還是“攻而猶堅”的問題所在。至于人們曾寄予厚望的“主流經濟學家”們對此更是無知,因為假如他們能明確地回答這些問題的話,也不至于在“經濟學家合格戰”中遭到那么多人的鄙視,更何況經濟都已經市場化了,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怎么可能會忽然多出個“主流”來呢?經濟學有不同的觀點和源流分支很正常,但在市場條件下,絕不可能有“主流”和“草根”的區別。 概念的清晰和標準的公平是進行判斷的前提,一種合理的制度假如是在有效的體制之內進行的話,那這種制度必然是合理的,反之,任何一種合理的制度放在了一種不規范的程序之中,必然就使這種合理的制度變成了不合理。這也就是我們看到國有企業產權改革雖然方向是正確的,但因為忽視了產權監管制度的建設,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郎顧之爭”的本質;同樣,培養祖國優秀人才的教育因為不合理的收費變成了貴族教育,實施人道主義的醫療制度在沒有合理監管的情況下出現“天價醫療”事件的事情就很正常不過的了。 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改革,沒有明確的改革方法和具體措施的改革,正是絕大多數人不知道改革的核心任務是什么的真正原因,當然,這與我們傳統的思維方式和長期缺乏判斷分析能力有關。那么,改革的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呢?2005年,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一詞頻繁出現高達87次之多,而“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的話也已經講了多年,然而,經過了27年時間的改革為什么改革卻還是“攻而猶堅”呢? 假如對我們能夠對過去20多年時間里的每一項改革舉措進行系統“盤點”的話,我們會發現,雖然我們沒有明確地提出過改革的核心任務究竟是什么,而且這些改革措施也往往是不連續性的,甚至是不能互相銜接的,但是,綜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走過的路程,實際上改革圍繞的一條主線就是以“責任制”為核心要素的責、權、利架構體系,什么時候改革堅持了這條主線,改革就受到群眾的歡迎,什么時候改革違背了這條主線,改革就受到群眾的反對,因此,改革“攻而猶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過多地關注了那些具體的實際問題,而沒有將“責任制”當作一個系統科學的管理體系堅持不懈地發展下去。 應該說初期的經濟承包責任制確實發揮了相當的效果,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日新月異,但承包制并不等于“責任制”,只能說是一種十分簡單的“責任制”,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承包責任制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短期行為嚴重,社會改革不配套等等。因為“責任制”不僅體現的是一種單一方面的改革突破,還直接觸及到了整個社會的管理體制,實行單一方面的承包經營責任制并起不到更好的效果,需要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以責、權、利為核心的“責任制”改革。由于我們偏離了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 責任制”的改革中心,其他的問題也沒有解決好,于是,就出現了社會分配不公、講求奢靡淫糜的一系列社會腐敗問題。 有人針對中國管理的現狀,提出一個理論,叫做“細節決定成敗”,并引起普遍共鳴;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戰略決定成敗”。其實,盡管決定成敗的因素很多,既有主觀的原因,也有客觀的原因;既有個人的原因,還有社會的原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責任制”的問題,這是決定一切因素中最重要本質問題。“責任制”是一個完整科學的管理體系,離開了這個科學體系,任何行為就都無法有效地完成。由于引入了市場競爭的機制,中國經濟社會進入了全球經濟競爭的大格局。以“責任制”為核心要素的責、權、利架構體系是所要實現經濟要素資源配置最基本的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種更合理的資源分配制度,同樣要解決的也是責、權、利這三者的問題,只不過是采用了市場的調節手段,而且,遍及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因而,責任更重了,權力更放大了,利益也更有吸引力了。 吳敬璉先生指出,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有些社會矛盾并未得到明顯消弭,比如社會分配不公的現象反而有所加劇,我國正處于社會關系的緊張時期。責、權、利這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一個方面的缺失都會導致經濟責任制的失敗。過去,我們經常將責、權、利三者分開來對待,結果最終是什么也沒有搞好;我們也經常講責、權、利三者的關系,可卻總是落實在口頭上,要么用奉獻代替責任,要么用權力來制造權力,要么為了利益可以不顧一切,始終不能用市場的辦法將責、權、利三者統一起來,并真正發揮效用。須知,制度是有生命力的,而沒有生命力的制度必然是走向失敗的根源。 “責任制”是檢驗我們是否真正進入“市場經濟”的有效標準,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實現這個轉變的過程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名稱改變,或者是借鑒吸收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市場經濟的手段,如股份制、市場調節、自由競爭、全面開放等等就能實現的,這些充其量只能是形式上的變化,只有真正在思想建設上實現轉變,才能將資本主義的市場調節手段與社會主義制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大的歷史環境下來看,人類歷史上的許多問題也是沒有解決好責、權、利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將其作為一個嚴格的科學體系來對待;人類一旦開始主動地運用責、權、利的關系調節社會的矛盾,則社會的發展就會恢復有效的自然調節狀態。所以,“ 責任制”既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政治創新的源泉,也是防止社會動蕩的基石。 我們對現代企業制度中關于“權責明確”的理解,不能單純地放在企業制度的地位上理解,而是應當結合歷史和現實的社會環境來看待。曾引起經濟界普遍關注的“王義堂現象”,更說明了建立一個責、權、利相結合的管理機制是比政策更為重要的內容。河南泌陽縣水泥廠是一個不到兩年就換一任廠長,換了12任廠長也未能擺脫虧損的一家國有企業,但卻在一個普通農民手中奇跡般地起死回生,12位廠長竟然不如一位農民,這其中的奧秘何在呢?王義堂自己說,我55歲,連小學都沒有畢業,論能力及水平未必比別人高,但搞好企業最關鍵的不在于經營管理水平,而在于廠長的個人覺悟。 一位經濟學家評論說,“王義堂現象”是一個有普遍意義的典型個案——廠長、經理的個人道德境界在相當程度上決定整個企業的生死興衰,這不是純經濟學所能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然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正是資源的稀缺與有效性,當一種應該普遍存在的信用體系變得支離破碎,并讓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靠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管理方式,卻改變了最復雜不過的現代國有企業的虧損面貌,這不正是值得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是什么?難道沉迷在所謂“宏觀調控”、“產業結構調整”的現象考究之中,高喊著“一定要搞好國有企業” 的口號就算是正宗的經濟學研究嗎?難道緊跟“政策”的研究就是正規的經濟學研究方法嗎?難道說面對嚴重過剩的生產能力、失調的環境資源危機和普遍缺乏的公共管理體系,我們的“主流經濟學家”沒有一點責任嗎?其實經濟學與管理學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它的預見性,任何一門學科失去了現實的指導意義和前瞻價值,就必然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王義堂現象”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怎樣通過責任體系重新建立市場經濟下的社會信用體系。曾率領一家區屬校辦集體小廠兼并了有32年發展歷史、5年時間換了6任廠長,擁有4000多名員工的杭州罐頭廠 的“娃哈哈”公司總裁宗慶后也曾評價說,對比后起的“娃哈哈模仿者”,大部分沒有成功,其主要的原因關鍵在于后來者往往過多關注“利”,而忽視了“人”的因素。 正如日裔美國學者弗蘭西斯·福山指出的那樣,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信用是使整個社會繁榮的關鍵所在。所以,改革的核心只有一句話,那就依然是建立以責、權、利為主線的科學的管理體制。中國經濟的癥結是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責任、權力和利益相結合的運行體系,這種現象不單單是企業所獨有的,推而廣之到個人、家庭和社會等諸多方面都廣泛地存在著。從政府官員的貪污腐敗到從1999年開始至今發現問題卻是越來越多的“審計風暴”,從國有企業負責人的經濟犯罪到上市公司肆無忌憚地侵吞國家和股東財產的“失信記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我們過多地注意了經濟,而忽視了市場體系的整體建設,特別是實行責任制帶來的市場信用體系問題。結果發展下去就使我們的經濟總是在增長中失去平衡,總是在不停地大干快上中需要不斷地整頓治理。 市場經濟的實質主要體現為經濟發展過程規律的多元化、不穩定和無序化方面,因此,國有企業改革必須也應當是個性化的改革。企業改革并不能靠一種模式化的理想色彩進行,甚至在某“礦難”現場,有關政府官員第一句話就是“××號文件你們看過了嗎?” 笑話!現在那里還有單純靠發文件進行管理的,難怪煤礦“礦難”層出不窮、屢禁不止。過去那種喊口號般的“造句”式改革倍受詬病,就是因為脫離了企業的現實。當今的市場是一個更加個性化的市場,企業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惟有以其核心的經營特色和更具個性化的經營方式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青睞。市場信用體系并不是孤立地存在著的,而是以“責任制”為基礎的整個社會文化建設。所以,市場經濟必須依靠完整健全的責、權、利的制度體系及相關的整體環境來推進,提高市場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建立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先進的經濟體系。 新浪網聲明:新浪財經登載此文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著新浪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