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晶:中國經濟不會陷入通縮的七個理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14:52 新浪財經 | |||||||||
張曉晶 對于2006年的形勢,占主導的看法是,總體上會有一些下滑,但不會下滑很多。這個看法比起幾個月前要樂觀得多,當時不少專家大談通貨緊縮。當然,這并不表明現在就沒有人談通貨緊縮了。事實上目前仍然存在爭論。我的看法是,中國經濟不會陷入通貨緊縮。主要有以下七個理由。
第一,開放因素的影響。1)從國際環境來看,各大機構對于明年全球經濟增長包括貿易增長的估計都是很高的,甚至比2005年還要好,這是大環境。2)全球各大央行都在考慮如何防通脹,20國財長會議的主題一個就是反通貨膨脹,美國和歐盟在不斷加息。對中國來講,特別是對中國央行來講這也是一個警示。所以在央行的層面里,他們也是在防通脹。3)以前講全球市場化,只是強調了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包括中國)在供給面的影響,即為全球提供了大量廉價的商品,因此是在“輸出通縮”。但事實上,這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特別是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亞洲國家,在需求上也有巨大的潛力!爸袊蛩亍痹谶@兩年就體現得非常明顯。比如中國經濟高增長推動了全球能源、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升。4)原油價格因素,很多權威機構都預測2006年油價仍處在較高水平。 第二,轉變增長方式的影響。從一個大的判斷來講,注重增長質量以后,增長速度就會降下來,從而帶動價格下降。這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如果具體分析,增長方式轉變也有推動價格向上的力量。舉兩個例子。一個是針對當前高資源能源消耗以及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的情況,政府準備調整資源能源價格。2006年,包括水價、電價、燃油稅等已經提上議事日程,這會推動價格上漲。另一個是,中國有大量的外匯儲備,2005年應該超八千億美元了。在轉變增長方式當中有一條就是調整外匯儲備。外管局提出要“繼續拓寬外匯儲備投資領域。把儲備運用與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和宏觀調控結合起來”。我的理解是要適當減少外匯儲備,用于戰略性投資,比如能源戰略儲備、進口高新科技等。外匯儲備的減少意味著擴大需求,因此對價格是一個向上的推動。 第三,維護金融穩定的支出會形成未來通貨膨脹壓力。中國這么多年來,為化解大量的銀行壞賬以及其他方面的金融不穩定因素,付出了很大代價。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為處理銀行壞賬,包括救助證券公司(以及未來要救助的保險公司),支付了高達2萬億的金融成本。這包括1.4萬億的央行再貸款(來自《財經》的數據,兩次剝離耗1.2萬億再貸款,關閉金融機構耗資1411億元, 證券公司關閉耗資數百億元),加上對國有商業銀行的600億美元外匯注資,以及對農信社發行的1680億元票據。因此,盡管截止2005年第3季度,商業銀行壞賬不到1.3萬億,壞賬率不到9%,但實際上,這是商業銀行金融風險向中央銀行的一種轉移,原來是商業銀行貸款無法收回,現在變成央行再貸款難以收回,這就是為什么要成立匯達公司來專門處理央行再貸款的問題。截至2004年底,央行基礎貨幣的余額總計5.9萬億元,年度新增不過6606億元。共計2萬多億的金融穩定支出已經超過基礎貨幣投放的三分之一。將商業銀行的壞賬轉為央行通過再貸款的方式來承擔,這種做法會形成未來通貨膨脹壓力。 第四,當前的周期波動不同于10年前。九五時期(1996-2000)出現的通貨緊縮有其特定原因。一個是宏觀調控因素,一個是外部沖擊因素。90年代的前五年是經濟高漲(92,93年達到頂峰),后五年基本上是“軟著陸”;但因調控過度,可以說是硬著陸。九五時期的經濟一路下滑顯然與這個調控過度有很大關系。另一個原因就是這個時期出現了外部沖擊,這包括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0年IT泡沫的破滅。這些都是有很大負面影響的。比起九五時期,十一五時期有較大不同。首先,在調控方面,基本上是未雨綢繆有保有壓,這從2003年出現過熱進行調控,但一直到2005年,經濟增長率仍保持在9.5%的穩定增長就可以看出來。另外,近期出現所謂投資反彈,也是政府沒有調控過度的表現。當然,這個力度很難把握,在今后的幾年中對于調控當局仍然是個挑戰。其次,在外部環境方面,盡管也有不確定性,包括油價、貿易摩擦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但總的來說,“十一五”全球增長態勢較好,出現亞洲金融危機以及IT泡沫破滅這樣大的負面沖擊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十一五出現九五時期的通貨緊縮的可能性也較小。 第五,產能過剩是周期性現象,并不必然導致通貨緊縮。首先,產能過剩是一個周期性的現象,是暫時的,不必認為它像達摩克利斯之劍一樣一直懸在頭上。那種認為只要存在產能過剩就一定會發生通貨緊縮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畢竟,產能過剩在某種程度上只構成通貨緊縮的必要條件(如果從貨幣角度,甚至連必要條件都不是),而不是充分條件。其次,目前出現產能過剩只是因為這些方面需求暫時被政府調控住了,事實上,就未來增長而言,這方面的需求還大量存在。這就是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大量的外國投資者仍要進入鋼鐵,汽車行業,進行并購參股等。第三,有人指出大量產能過剩已經使得企業利潤大幅下降,所謂宏觀好,微觀不好,從而陷入通縮。但問題是,目前企業利潤率的下滑沒有宣稱的那么嚴重。根據UBS提供的數據,盡管在2003年利潤高峰的基礎上,近兩年企業利潤都在下滑,但遠沒有九五時期通貨緊縮時那么嚴重,F在企業的利潤不過是從暴利到微利。建立在企業利潤極度下滑基礎上的通縮論也不太能站住腳。當然,產能過剩問題仍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第六,CPI指數調整的影響。目前統計部門在考慮調整能源、資源,包括服務業在整個CPI指數構成中的權重。在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這一權重的調整顯然會推動CPI的上漲。 第七,統計數據的支持。一個是M2增長率。18%以上的M2增長率,對于明年而言應該不是通縮性的。另一個是投資增長率。有人講是投資反彈。我的理解是,盡管存在政府控不住情況,但這次投資反彈和政府有限度的調控政策有關,即政府并沒有把投資控死,尤其是對于房地產投資。從另一個角度講,防止投資反彈的說法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并沒有根本改變,或者說短期內不會大變,這一體制因素無疑是推動未來經濟過熱的重要力量。就未來而言,2007-2008年是十一五規劃的中期、面臨黨政換屆,以及奧運因素,都會引起投資沖動,從而注意防止2007-2008年的經濟過熱是避免大起大落的關鍵。 (本文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室主任,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