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國金融改革直面最復雜局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10日 12:08 《新財經》 | |||||||||
文/巴曙松 【編者按】自2004年以來,以銀行改革為核心的金融改革成為最引人關注的問題,聚焦了全球經濟界的目光。2005年,交通銀行、建設銀行在海外的成功上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各個大型金融機構的改革正按部就班地進行。此外,金融市場、金融監管政策和制度的改革也在進行之中。這些改革將引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監管理念的巨 這場改革,對中國來講是“背水一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改革前行,伴隨著各種爭議,牽動了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百姓的心。那么,2005年我國到底進行了哪些重大金融改革,往后又有哪些改革的重點、難點問題,請看我國著名的金融專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博士生導師巴曙松在本刊發表的獨家視點。 2005年以來,中國金融領域的改革進展引人注目。其重要的推動力量,一方面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中國金融體系向一個更加開放的競爭體系轉變的要求。以2006年12月中國全面開放本土金融市場為標志,金融改革進入“后WTO過渡期”的加速調整階段。以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及短期融資券發行等事件為標志,中國金融體制進一步向市場化、國際化方向加速。 2005年改革回眸 金融機構改革 銀行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自2004年開始的國有商業銀行改革是近兩年中國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在經歷了政府注資、處置不良資產、改革公司治理結構、人事薪酬體制改革、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金和引入戰略投資者之后,中國建設銀行于10月份率先在香港上市;中國銀行的上市預計在2006年完成;中國工商銀行股份公司已于10月份設立。占據中國金融資產53.6%的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化改革,對于建立高效的間接融資體系和金融資源運用機制、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意義重大。 同時,在銀監會實施資本充足率監管的約束和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推動下,中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采取多種方式補充資本,提高經營水平,取得了一定效果。 自2003年8月開始的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到2005年6月末,已經組建銀行類金融機構43家,其中農村商業銀行9家,農村合作銀行34家,另外13家銀行類金融機構批準籌備。 另外,按照經濟發展和改革總體需要,一些新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始組建,例如已經簽署發起人協議的渤海銀行和正在籌建的東北振興銀行、郵政儲蓄銀行。 證券公司顯著分化,監管框架改革初步成型。2003年以來,監管部門對于證券行業實施“分類監管、區別對待”的監管思路,評選了13家創新試點類券商和7家規范類券商,創新試點類券商在業務拓展和融資渠道方面得到了政策扶持,例如央行2005年6月向申銀萬國證券和華安證券提供了再貸款支持。 與此同時,監管部門還實施了推進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的各項措施,通過逐步摸清證券公司情況、推進客戶保證金存管制度等基礎性改革,綜合治理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效果。 另外,監管部門嚴格處置高風險證券公司,推動優質公司以市場化方式參與并購重組。中國建銀投資通過競拍購買南方證券的相關證券類資產成立中國建銀投資證券;匯金公司注資國泰君安證券、申銀萬國證券、銀河證券;中信證券重組華夏證券與收購金通證券、瑞銀集團入主北京證券等,為證券公司行業風險問題的解決和經營水平的升級提供了多種路徑。 保險公司準入管理體制出現重大改革,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進一步擴大。為促進中國保險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保監會在停止審批中資保險公司八年之后,重新開始批準保險公司的籌建;同時,安邦財險、海康人壽、太平保險、太平人壽等紛紛增資擴股。每年以30%速度增長的中國保險市場繼續成為產業資本進入金融行業的捷徑。 中國保險業資金運用渠道進一步擴大。中國保監會2005年8月公布了《保險外匯資金境外運用管理暫行辦法實施細則》,將保險機構境外運用渠道擴展到更多領域。根據保監會立法計劃,《保險資金管理辦法》等規定已經完成起草任務,不久將會建成保險資金管理政策法規體系。 資本約束為核心的監管理念逐步深入,金融機構開始轉型。中國銀監會2004年初頒布《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管理規定》以來,資本監管的理念逐步在銀行業內深入。截至2005年6月末,資本充足率達標的銀行已經超過30家,達標銀行資產占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超過70%。資本約束的深化使得銀行開始逐步改變傳統的非理性和粗放經營的模式。 在資本約束的驅動下,以股份制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2005年加大了脫離傳統的倚賴存貸業務發展模式的力度,紛紛啟動了向零售銀行發展的戰略。 中國的證券行業實施以凈資本為核心的風險監管體系目前處在發展的起步階段。中國證監會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間繼續完善以凈資本為核心的證券公司風險控制制度。而對于期貨公司,將遵循以“凈資本”為主要參考依據,綜合其他指標對期貨公司進行分類管理的監管思路。 金融控股公司批準成立,監管框架有待明確。在中共中央的《“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穩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這是首次在權威文件中出現“綜合經營”的提法,標志著我國金融業的經營體制將實現一次轉型,從分業邁向綜合經營。另外,10月27日修訂的《證券法》拓寬了調整范圍,也為混業經營預留了空間。 從目前趨勢來看, 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金融控股公司將成為我國金融業綜合經營的主導組織形式。2005年8月,注冊資本為7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銀河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注冊成立。不過,對于金融控股公司監管框架并不明確的缺陷依然存在,其間蘊藏著一定的風險。 金融市場改革 股權分置改革全面推進,為市場發展奠定新的制度基礎。 2005年4月29日,中國證監會宣布啟動股權分置改革試點工作。9月12日,上海、深圳交易所宣布上海汽車、民生銀行等40家上市公司開始股權分置改革,這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這項重大制度變革在經過為期四個月的試點后正式全面推開。 推出短期融資券和資產支持票據成為債券市場發展契機。自2004年以來,中國的債券市場金融改革和創新積極推進,發行主體范圍不斷擴大。從商業銀行次級債券的發行,到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的推出,再到國際開發機構境內發行的熊貓債券誕生,進一步促進了債券市場的發展。 2005年5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在企業直接融資領域邁出了重大的步伐。到9月20日,短期融資券發行總量已經達到512億元。 2005年債券品種、信用層次、發行方式和流通方式也逐步豐富。在各方的共同推動下,資產證券化業務逐步開始試水。 外匯形成機制改革推動外匯市場改革深入。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關鍵,在于建立一個有彈性、有深度的外匯市場平臺,并以此來發現均衡匯率。改革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恢復市場彈性,從市場化、真實的外匯供需狀況出發,尋求人民幣均衡匯率。結售匯環節和交易環節的市場化,配合匯率波動區間的擴展,使得匯率市場化程度會有一個明顯的提高。 以做市商制度和結售匯體系市場化為重要環節,在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后,中國進入了一個貨幣市場創新的密集期。 企業年金和銀行系基金正式開局。繼2004年《企業年金試行辦法》和《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頒布后,2005年企業年金運營機構完成了資格的審批,開始了初期市場的培育。8月2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公布了29家獲得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名單,入選的29家機構將獲得37個年金基金管理資格。 2005年2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商業銀行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試點管理辦法》。2005年7月至9月底,工銀瑞信、交銀施羅德以及建信基金管理公司相繼成立,工銀瑞信核心價值基金、交銀施羅德精選股票基金、建信恒久價值基金分別募集43.45億元、48.93億元、62億元,顯示了銀行系基金公司強大銷售渠道的募集能力,同時也加速了基金業的分化。 金融市場改革為衍生品發展奠定基礎。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啟動以后,我國的商業銀行、企業均面臨著更加復雜的匯率環境,客觀上增強了對于品種多樣、運行有效的外匯衍生品市場的需求。因此,隨著匯率定價機制市場化程度的推進,在外匯市場交易手段、交易產品創新發展的同時,匯率衍生產品將會不斷推出。 證券市場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客觀上將消除推出股指期貨等金融衍生產品的制度性障礙,股權分置改革后的資本市場將為金融產品提供一個開放的創新平臺。而《公司法》、《證券法》的修訂為證券期貨交易預留了空間,從具有證券期貨性質的認購、認沽權證已經推出來看,證券期貨推出的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另外,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過程中,利率避險機制的建設也顯現出其重要性。一些規避利率風險的金融工具,例如人民幣利率掉期產品已經初具雛形。 宏觀金融政策和制度改革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啟動。中國人民銀行于7月21日啟動人民幣匯率體制改革,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升值幅度約為2%。 另外,圍繞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中國人民銀行出臺了一系列外匯管理政策措施。 利率政策更為靈活和主動。2005年初央行發布的《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戰略進行了總體部署,指出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起風險與收益對稱的定價機制。 3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調整商業銀行住房信貸政策和下調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利率,將現行的住房貸款優惠利率回歸到同期貸款利率水平,實施下限管理。 金融穩定制度構建逐步推進。中國人民銀行11月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提出金融穩定并不追求金融機構的“零倒閉”,而是要建立一個能使經營不善的金融機構被淘汰出局的機制,加強市場約束,防范道德風險。 在中央“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規范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建立相應的存款保險、投資者保護和保險保障制度,目前這些工作都在穩步地推進中。隨著《存款保險條例》列入國務院立法體系,我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已經從理論研究、模式比較轉入制度構建階段。 中國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有限責任公司9月29日正式掛牌,對于建立證券公司風險處置長效機制,保護投資者利益有著積極作用。同時,政府對于券商的注資與重組行為、資產管理公司在高風險金融機構危機管理中的角色創新,都促進了金融市場的穩定。 金融調控和監管機構體系的市場化調整方向。為了更加貼近市場,2005年8月10日人民銀行上海總部正式設立。上海總部將圍繞金融市場和金融中心的建設來加強中央銀行的調節職能和服務職能。中國銀監會10月28日成立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專司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研究和協調的監管。中國保監會牽頭對于我國的生命表的修訂工作已于年內完成。 此外,央行進一步創新公開市場操作方式。11月25日,央行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與4家國有商業銀行在內的10家商業銀行首次進行了美元與人民幣一年期貨幣掉期業務操作,共達成60億美元交易,招標交易價為1美元兌7.85元人民幣。這是央行適應市場形勢的變化,創新調控基礎貨幣進而調控貨幣供應量的方式。 金融法制建設進一步推進。為了適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承諾的要求和中國自身金融改革和發展的需要,很長一段時期以來中國處于金融法制建設和修訂的高峰期。從2004年12月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首次聯手對原由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部分金融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了清理。2005年10月《公司法》、《證券法》修訂草案歷經三審通過表決,將為中國的企業和資本市場的轉型鋪平道路,并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重要法律保障。 創業投資、信用擔保等行業的發展和監管政策走向規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十部委聯合制定的《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11月14日正式發布,為創業投資企業提供了特別法律保護。 另外,政府部門加強對信用擔保行業的監管,完善信用擔保制度。2005年7月10日,明確提出由發改委負責跨省區或規模較大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設立與變更審批,首次對其準入程序進行規范。這標志著政府開始著手解決“擔保機構設立門檻非標準化、監管非程序化”等監管問題。 破解改革重點難點問題 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需要配套 匯率機制改革的意義,除了從固定匯率制成功退出外,更為重要的是提出了一系列深層次改革問題,例如增長路徑的轉換、外匯市場落后、銀行定價能力差、風險管理工具不足等,這些領域的改革與匯率機制改革必須配合進行,才能達到預定效果。 可以預計的是,如果內需拉動不能及時跟上,經濟增長仍不可避免地依賴外向部門,貿易順差的情形將持續存在,這會對匯率水平形成進一步的調整壓力。 同時,我國金融市場存在著嚴重的貨幣錯配風險,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能在整體上降低貨幣錯配風險,但這需要一系列條件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金融市場的發展和變革。 這要從加強微觀層面的制度建設入手。以債券市場為例,下一步的發展應當立足于突破行政管制的障礙,推進以市場供求關系為機制的債券市場的形成。 海內外期貨市場發展與監管 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做空倫敦期銅、巨額空頭頭寸被套的消息成為年末全球期貨市場關注的焦點。回顧近幾年來發生一系列的境外期貨巨額虧損事件,“國儲銅”事件再次暴露出對于海外期貨交易監管的缺位。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決定了對能源和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在很長時間內難以回落。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建立一個健全、活躍的衍生品市場,從而掌握大宗商品定價方面的主動權,顯得尤為重要。頻頻發生的事故業已表明,因為缺乏一個發達的期貨市場,中國企業只能在特定品種上參與國際期貨市場,在不熟悉交易規則、信息不暢的情況下,可能落入陷阱。 更為活躍的匯金公司的定位 匯金公司在當前中國的金融重組中已經扮演著越來越活躍的角色。較之簡單的行政注資,現有的匯金公司模式無疑是一個進步。尤其是匯金公司在國有商業銀行重組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世人有目共睹。 不過,當匯金公司嘗試涉足證券公司(表2,表3)的救助時,出現了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匯金公司用于重組和救助的資金來源、獲得渠道并沒有明確披露,因而對于資金運用承擔考核任務的責任人并不明確。就目前情況來看,匯金公司一身兼任雙重角色,一是作為國有資本的代表人行使股東權力;一是幫助央行行使金融穩定的職能。特別是匯金公司已經成為金融穩定框架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果不加限制地參與證券公司救助,可能會在客觀上助長證券公司投機冒險的動機和不承擔投機失敗責任的風氣。 究竟匯金公司能否在投資證券公司方面取得與投資國有商業銀行一樣良好的效果,還值得繼續觀察。 銀行業對外開放的狀態和政策需要冷靜評估 在中資銀行受到利率、匯率改革影響和政府宏觀調控的約束之下,外資銀行憑借先進的管理技術和對中國市場的逐漸熟悉走上了快速發展道路,這給中資銀行帶來了競爭壓力。2005年上半年上海外資銀行盈利同比增長高達68.3%,大大高于上海中資銀行不足20%的增長率。在資產質量上,外資銀行也優于中資銀行。 另外,目前合資金融機構大多要求中方控股。隨著中國金融業開放力度的加大、外資優惠待遇的消失和業務限制的逐步取消,外資公司將轉而謀求控制權。 從規則制訂的角度來看,在世貿組織的框架下,未來的銀行立法應當同時適用于內資銀行和外資銀行,在統一的商業銀行法約束下,內資銀行和外資銀行開展平等的市場競爭。 在國有商業銀行引進戰略投資者過程中,圍繞國有商業銀行是否“賤賣”和外資入股是否危及國家金融安全的爭論一直不絕于耳。應該說,由于投資者入股面臨的諸多不確定性和一年以上的戰略鎖定期,以及中國銀行業面臨的諸多“制度性折扣”,從銀行上市后的股價來比照戰略投資者入股定價是否過低并不科學。對于中國金融安全威脅最大的是一個持續制造不良資產、低效率的落后銀行體系。如果引入戰略投資者能夠換來一個良好的銀行體系,則是中國金融之幸。從國有商業銀行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場討論也提醒我們,“花錢買機制”能否達到預期效果,確實要依賴于更多的制度保證和后續改革措施。 國際金融政策協調溝通需進一步加強 從這次匯率改革的具體操作可以看出,雖然中國的匯率體制改革一直在推進之中,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準備工作也在穩步進行,但是貿易摩擦和匯率摩擦并沒有明顯緩解的趨勢。這當中凸現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在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的背景下,中國參與國際經濟金融政策溝通和協調的能力急需加強。 客觀地說,中國快速增長的進出口貿易,以及持續上升的外貿依存度,使得人民幣的匯率調整不再僅僅是中國一個國家的經濟決策,而需要加強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協調溝通。如果只考慮經濟的增量部分,中國已經是世界經濟大國,從金融市場的運作看,增量變動可直接導致金融市場短期波動。盡管匯率政策確實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但是如果不加強對國際經濟金融規則的研究,隨著中國參與國際市場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可能會發生更大的經濟金融摩擦。 因此,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實踐表明,中國應加深對于全球經濟及其演變趨勢的理解,加深對以美元為代表的國際主要貨幣走勢的理解,加強經濟金融政策的溝通游說能力,這是中國高度開放的經濟結構所決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