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鵬的推薦:
王吉鵬,北京仁達方略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推薦語:理想的“幸福”在前方這篇文章來自于《基業長青》,我比較贊同其中的某些觀點,當你把公司的理想定得更高,而不是把利潤放在惟一的首位時,會獲得更大的利潤
。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只小獅子問老獅子:“幸福在哪里?”老獅子回答說:“幸福就在你的尾巴尖上。”于是小獅子轉著圈地追著自己的尾巴跑,但是怎么也抓不到自己的尾巴尖。老獅子看著小獅子頑皮的樣子,意味深長地笑了,說:“你試一試只管向前跑,不要管你的尾巴。”于是小獅子努力向前跑,飛快的速度令小獅子的尾巴在他身后快活地飄動。老獅子說:“小獅子呀,你看,幸福在追著你跑呢!”這個故事中的小獅子就像是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可以認為尾巴尖上的幸福是利潤,而他的前方,有他的理想,那么,當他眼中只有利潤,只想追求利潤時,利潤會撲朔迷離,很難追到,而當他為了理想快步奔跑時,利潤反而尾隨而來。做企業也是這樣,利潤的“幸福”在尾巴尖上,理想的“幸福”在前方,如果眼中只有利潤,一切為了利潤,會容易忽視一些本該遵守的道德原則,最終會迷失自我、失道寡助。如果一個企業僅僅是想做個企業,那么,他就會很容易只看到“尾巴尖上的幸福”,如果一個企業是想把企業做成一個事業,那么,他通常會注意“前方的幸福”。我覺得做企業還是該有一些更為美好,更為高遠的理想,當你為偉大的事業而快步奔跑時,利潤自會滾滾而來。但是,我所指的理想是美好的事業,對社會有益的事業,并不是要求企業承擔更多不必要的社會責任,這點一定要分清。
務實的理想主義
——詹姆斯·C·柯林斯
杰里·I·波拉斯
默克公司的崇高理想與實際利益
是默克的理想——自2O年代以來一直明確闡釋的公司自我形象——促成了其大量的善舉呢,還是默克做這個決定另有實用的理由,例如,追求良好的長期業務或良好的公共關系?我們的答案是二者都對。證據顯示,默克的行動是假設這種善意行動“多多少少會有報償的。”
默克公司在創立以后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同時展現崇高的理想和本身的實際利益。喬治·默克二世在 1950年解釋了這個矛盾:
“我希望……表明本公司同仁所必須遵循的原則……簡要地說,就是我們要牢記藥品旨在治病救人。我們要始終不忘藥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潤會隨之而來。如果我們記住這一點,就絕對不會沒有利潤;我們記得越清楚,利潤就越大。”
事實上,默克概述了最為高瞻遠矚公司的理念的本質,那就是務實的理想主義。我們的研究顯示,高瞻遠矚公司能夠奮勇前進,根本因素在于指引、激勵公司上下的核心觀念,亦即是核心價值和超越利潤的目的感。這種理念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相當固定。我們會用高瞻遠矚公司同時也是高效率的賺錢企業的事實,來描述和證明這個重要卻矛盾著的因素。
你或許會認為:“像默克這樣的公司,當然很容易聲明和追求感召人心的理想——默克制造的藥品確實能夠治病救人,減輕大家的痛苦。”這樣說很對,我們也同意。但是,和對照公司輝瑞制藥相比,輝瑞和默克同屬一種產業,同樣制造治病救人、減輕大家痛苦的藥品,我們卻發現默克公司長久以來更注重以理念來驅策自我。
默克把描述公司歷史的書定名為《價值觀與夢想》,輝瑞則把說明公司歷史的書定名為《輝瑞——非正式歷史》;默克四代以來一直清楚地說明一組始終如一的崇高理想;在輝瑞,80年代末期之前,我們找不到有類似討論的證據,也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輝瑞有過可以與默克贈送美迪善或推廣鏈霉素媲美的行為。
索尼先驅精神
當然,像默克這樣的公司有資格擁有崇高的理想。早在1925年,默克二世從父親手中接過公司時,就已經擁有了極為成功的業務,財務后盾頗為雄厚,因此,似乎只有像默克這樣極為成功、有能力宣稱一種理念的公司才能奢談崇高的理想吧?不對。我們發現,高瞻遠矚公司經常不是在成功以后才擁有崇高的理想,才有一種核心理念,而是在它們還在奮力求生存時就已如此。
井深大于 1945年在日本戰敗后的廢墟中創立索尼時,在東京市區一棟遭到轟炸和火燒的舊百貨公司空蕩的樓房里租用了一間廢棄的電話總機房,靠7位員工和 1600美元的個人儲蓄開始創業。他第一優先的事情應該是什么?在殘破的廢墟中,他最先應該做什么?創造周轉用的現金?想從事什么業務?推出產品,還是服務顧客?
井深大的確致力于這些工作,不過,他也做了別的事情——除了勉強應付日常的生存問題之外,他也做出企業家罕見的事情,替自己新創的公司確定了一種理念。1946年5月 7日,離他遷到東京不到 10個月,而且遠未賺到多余的周轉金之時,他就替公司制定一份公開“說明書”,其中包括下述文字:
如果能夠建立一種環境,讓員工能夠靠堅強的團隊合作精神團結在一起,并全心全意發揮他們的科技能力……那么,這種組織便可以帶來說不盡的快樂和利益……志趣相投的人自然會結合起來,推動這些理想……
停下來想想:你知道有多少新創企業把這種理想主義的情操放進創業文件里?有多少公司的創辦人還在拼命設法賺取足夠的現金以支持下去時,就想到這么宏大的價值觀和目的感?多少公司在創立之初對應該制造什么產品還說不太清楚的時候,就構想宣示清楚的理念?(如果你處在發展公司的初期階段,而且決定在事業有成之前暫緩聲明公司的理念,或許你可以停下來考慮索尼的例子。我們發現,井深大在公司歷史中這么早就提出的理念,在引導公司的前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此外,大量的證據證明,索尼的理念直接轉化為實物的特性和做法,例如,高度個人主義的文化、傾向分權式的組織結構以及明顯避開傳統市場研發產品的做法,“我們的計劃是用新產品引導市場,而不是詢問他們需要哪一種產品……我們不做很多市場研究,而是……把一種產品做得盡量完美……并依靠教育大眾,與大眾溝通,設法創造這種產品的市場。”從這種意識形態推動的實際做法里,制定出一系列產銷沒有明確需要的產品決策,包括 1950年在日本推出的第一部磁帶錄音機、1955年推出第一部晶體管收音機、1957年推出第一部袖珍型收音機, 1964年推出第一部家用錄像機,以及 1979年推出索尼隨身聽。
索尼當然希望有成功的產品,索尼不想當走向破產的先驅。然而,“索尼先驅精神”卻起源于公司創立之初,早在公司成為有獲利能力的企業之前,而且將近半個世紀以來,這種精神基本不變,仍然是公司的指導力量。不錯,索尼制造過粗糙的電熱毯和味嘗湯,以求生存(務實主義),但是也始終夢想和致力于做出先驅性的貢獻(理想主義)。
福特的實用主義和理想主義
現在看看處在另一個端點的公司,一家處于轉型期的老公司福特1983年轉危為安時的情況。20世紀8O年代初期,福特汽車在日本競爭者一再的攻擊下遍體鱗傷,赤字累累,形勢江河日下。請你設身處地替福特高級管理層想想,身為公司領導層,看著公司在3年里凈虧損33億美元(占公司凈值的43%),他們應該怎么做?他們最優先做的事是什么?
福特的管理層自然火燒火燎般地展開了一連串緊急措施,以阻止公司繼續流血。但是,他們也做了另一件事——面臨重大危機的管理層該做的一件罕見的事情:他們暫停下來,澄清公司經營的指導方針。研究福特1980年代轉危為安并著書立說的羅伯特·舒克說:“目的是要創制一份清楚陳述福特公司立場的聲明。討論過程中……常常像大學里的哲學課程,而不像業務會議。”(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證明,面臨相同產業困境、同樣出現虧損的通用汽車曾經像福特在 1983年所做的一樣,暫時停下來,進行基本哲學的討論。)從這個過程里產生了福特的“使命、價值觀和指導方針”。福特前CEO唐·皮特森就此評論說:大家花了很多時間討論人員、產品和利潤的次序,決定人員絕對應該列為第一(產品其次,利潤第三)。
亨利·福特曾經在1916年描述過公司早年的“人員、產品和利潤”之間的關系:我認為我們的汽車不應該賺這么驚人的利潤,合理的利潤完全正確,但是不能太高。我主張最好用合理的小額利潤,銷售大量的汽車……因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買得起,享受使用汽車的樂趣;還因為這樣可以讓更多的人就業,得到不錯的工資這是我一生的兩個目標。
這是理想主義的囈語嗎?這是安撫大眾的虛假聲明嗎?或許是吧。但是請記住,福特用大家買得起的T型車(國民車),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主要是靠1908年到1916年間把汽車的價格降低了58%。當時福特的訂單超過生產能力,本來可以提高車價的,福特先生卻不斷地降低價格,即使遭到一位股東提出訴訟,反對他這種做法時,仍然如此;而且,在同一期間,他大膽采用工人日工資5美元的制度,大約是業界標準薪資的兩倍,使產業界又驚又氣。羅伯特·賴西在《福特傳》里把這件事描述得很清楚:
《華爾街日報》譴責亨利·福特“即使不是犯罪,也是犯了經濟上的重大錯誤”,說這種錯誤很快“會回過頭來困擾他和他所代表的產業和組織化的社會”。這家報紙宣稱,福特天真地希望改善社會,“把精神原則注入不屬于他們的地方”,說這是一種極為可惡的罪行,而且業界領袖群起譴責“這件工業社會歷來最愚蠢的嘗試”。
有意思的是,亨利·福特推動“這件工業社會歷來最愚蠢的嘗試”,顯然部分是受高度理想上義的哲學家愛默生的影響,特別是受他一篇名叫《補償》的文章的影響,但是,福特不受“非此即彼”的限制,推動這種做法,也是完全體認到工人一天賺5美元,加上較低的車價,會導致T型車銷售量大增是實用主義嗎?是理想主義嗎?兩者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