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專欄互動 > 正文
 

楊耕身:教育經費下降 教育產業化是逼出來的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4日 10:15 東方早報

  早報特約評論員 楊耕身

  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日前公布《200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盡管2004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較上年度有所增加,但其投入比例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79%,低于2003年度的3.28%,也低于2002年度的3.41%。

  盡管如公告所解釋的,該統計口徑尚不能完全反映我國政府安排教育經費的總量。但不能否認的是,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能否隨著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逐步提高,是考量一個國家教育發展最基本的參考因素,也是反映或衡量教育發展的基本信心指數。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到2000年應達到4%的目標,至今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仍低于這一目標,不能不令人遺憾。

  更讓人擔憂的是,公告同時指出:“全國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慮及近十年來公共財政對教育的投入一直偏低的事實,我們可以由衷感知,在國家及地方財政性教育經費“減法效應”之下,中國教育在怎樣地“負重前行”。

  一方面是教育投入的躑躅不前,另一方面教育發展的需求并未減緩,尤其是近些年來,大學不斷擴招、基礎教育需求急劇增長。從這個角度看,公共財政投入不足與教育事業的發展需求之間的沖突,儼然成為中國教育發展近十年來的根本矛盾。如果說中國教育負重前行,它不光是“窮國大教育”之下的負重前行,更是公共財政投入不足之下的負重前行。

  在教育投入與教育發展的矛盾之下,一些社會問題也就由此產生了。一方面,公共財政所減去的,無一例外地加諸于受教對象頭上。教育在近些年成為三大民生話題之一,在教育領域出現的教育收費居高不下、教育亂收費、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諸現象,成為老百姓的沉重負擔。另一方面,它也進一步催生了教育產業化的畸形發展。一直以來,相關方面不斷表態反對教育產業化,但是在政府及公共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我們實在想不出,有什么底氣來要求一些學校不去為了他們的生計問題而“廣開財路”,又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去均衡各地的教育資源分配狀況,達致教育公平。因此,與其說教育產業化是二十年教改一步步“合理推導”出的主動結果,莫如說是公共財政投入嚴重不足之下的被動結局。

  教育產業化方向會毀掉中國教育,這是不久前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與網友交流時所說的一句話。那么,拿什么來規范教育產業化,進而撫平教育產業化的畸變為中國教育帶來的創痕?又拿什么來保證教育的公共屬性,進而讓我們對于教育所承載的民族未來抱以更加篤定的期許?根本還在保障公共財政對于教育經費的投入。中國教育投入占GDP比例上世紀80年代相對較高,后來一直在2.3%~2.7%之間徘徊,盡管在2001-2003年度達到3%以上,但仍遠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顯然,如何保障教育所需的基本經費,乃至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進而實現“教育要適度超前發展”的目標,必然在于增加國家財政對于教育發展的資金安排。也正出于此,在近年的全國“兩會”上,不斷有代表、委員提議出臺《教育投入法》,以確保教育所需經費的落實。

  教育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最偉大的工具”,而教育產業化的惡性循環以及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則必將造成一系列的社會不公。因此,沒有足夠經費保障的教育,只能帶來一種共輸的結局。是否非得出臺一部《教育投入法》,或許并不是一件十分緊要的事情,但如何合理確定各級政府對教育投入的責任,如何進一步明確和完善教育投入體制,怎樣合理劃分教育內部的投資比例,既確保教育發展所需經費的落實,又能夠確保教育投入的公平,改進教育投資的效率,卻是當下中國必須正視并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1,020,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