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收費貴族化下怎會有正常的高教大眾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30日 15:50 紅網 | |||||||||
傳說歐洲謎語最早出現于古希臘的“斯芬克斯之謎”,后來是俄狄浦斯解開。遺憾的是,面對中國高等教育收費亂像之謎,我們一直沒找到能一語道破的“俄狄浦斯”。12月29日《新京報》消息:年高達數百億元的大學收費,竟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清是根據什么標準收的。新華社記者最近采訪了大量教育界人士,試圖探究大學收費的標準,卻發現這是一團亂麻。
高等教育是彰顯社會公平、提升國民素質的最后一道“龍門”,這大門日益墊高的的代價就是普通百姓去“跳”時要墊的鈔票越來越厚。經濟學家羅伯特·弗洛斯特說:砌一堵墻之前,我該問問清楚,圈在墻里邊的和留在墻外邊的都是些什么……大學高收費的這道墻,從來就是值得我們警醒和深思的。“教育改革成功論”的華音猶言在耳,大學收費竟事實地成了無人能解的斯芬克斯之謎——究其實質就是行政決策的公共性向度成了謎、教育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目標的向度成了謎,大學收費成了“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自言自語,其話語權膨脹的結果,是高等教育中某些收費項目一欄里的數字芝麻開花,而背后的成本核算和決策科學卻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 十幾年的時間,大學教育收費已從最初的“小心翼翼”演進為如今的“大步流星”,我們不能淡忘這樣的事實:就在這10年間,教育部等部門一次又一次地發文,要求“穩定高校收費標準”,義正詞嚴。我們同樣也不能淡忘這樣的事實:在我們國家現階段,教育幾乎成為農村青年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唯一可行途徑,換個方式說,決定他們命運的因素是后致性而非先賦性的。我們的大學似乎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教育組織,二八律同樣在這里有效:20%的人享受的是80%的高等教育機會。一方面是將幾億、幾十億的資金注入本來已經是國內一流的院校,另一方面是動員農民和社會來完成小學危房改造等等。高等學校的資源被優化了,同時一些公辦高校的門坎也被抬高了。公立“大學收費”的斯芬克斯之謎起碼愧對了兩個群體:一是交不起學費的農民;二是為社會教育資源添磚加瓦過的每個普通納稅人。 教育部副部長的張保慶說,大學學費有兩種核收方法,一種是按實際成本;一種是按日常的運行成本。考慮到國情與復雜性,選取了后一種。那么,在壟斷體制下確立的“實際培養成本”分擔制價格真的很“合理”嗎?譬如由于高等教育領域實際并未開放,效率低下,冗員充斥,因而不合理地增大了學生的“實際培養成本”。收費的時候談教育市場化,追問成本的時候又是壟斷體制下的蛋來埋單。所謂合理的價格,就是從來不見舉行聽證會接受民意監督與質詢的霸王價格。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學亞太學院執行主任毛雷嘉說,大學在確定收費標準時,會充分考慮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過高的收費只會把學生嚇跑。我們似乎不怕嚇跑了學生,卻在某些大學生讀不起書去征婚去賣身時才聲色俱厲地批評嚴懲。猜一個“大學收費”的斯芬克斯之謎,謎底的背面是太多的悖論和體制的病因。收費貴族化下,怎會有正常的“高教大眾化”? (作者:鄧海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