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堯:國儲銅事件引發金融衍生品監管危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1日 13:42 中國產經新聞 | |||||||||
CIEN評論員 朱冰堯 著名投資機構高盛12月19日發布研究報告中稱,中國國家儲備局下稱國儲局儲備了約130萬噸的銅計劃在未來大量拋售。在經過四次的儲備銅拍賣后,國儲局已經向市場釋放了大約10萬噸銅,但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似乎對此熟視無睹,銅價繼續攀升。
自從11月中旬以來,由國家物資儲備調節中心進出口處副處長劉其兵“失蹤”引發的期銅交易大戰成為國際期貨市場的焦點。在LME“戰場”兩邊,分別是作為多頭的國際基金與作為空頭的國儲局。 首次面臨大規模期貨交易做空被套危機的國儲局在與國際基金的期銅交戰中,遭遇了階段性的失利。12月12日,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講話印證了這一點。劉明康說,由于缺乏對市場風險的有效控制,國儲銅事件代價慘重。據估計,如果價格仍然高企,并且國儲局最后被迫平倉,將導致上億美元的巨額虧損。 這一事件無疑會讓剛剛走進中國經濟的期貨交易市場雪上加霜,也引發了社會對大規模從事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所產生市場風險的擔憂。因為金融衍生品交易本身就是“風險”的代名詞,國際社會關于大規模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導致巨額虧損、乃至經濟危機的案例不勝枚舉。從國外的巴林銀行、安然公司,到國內的中航油、國儲銅事件,無一例外地顯示出慘痛的代價。 中國銀監會為了避免出現金融衍生品危機,規范管理和有效控制金融機構從事衍生品交易的風險,在2004年3月1日頒布實施了《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截至去年11月,我國已有8家中資銀行、11家外資銀行和一家中外合資銀行獲得全面經營金融衍生品業務的牌照。衍生產品的巨大利潤無疑也激起了中外商業銀行的又一輪“淘金熱”。 但金融衍生品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通過金融產品創新避免風險,但若運用不當,又會給參與者帶來巨大風險,甚至危及金融體系的穩定。特別是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法律體系還不完善、監管制度尚不健全、市場參與者風險意識不強、素質較低,盲目發展金融衍生品、參與衍生品交易的潛在風險可想而知。期貨業自身所固有的若干特性會使風險不僅得不到分散,反而擴散與放大,從而引起期貨市場的劇烈動蕩和投資者利益的巨大損失。 因此,金融衍生品期貨的商業行為,必然強化監管者理念。期貨市場作為一個形成合理價格、規避風險并產生投資收益的場所和一種市場交易制度,其運行是非常需要規范的。 有專家認為,控制或防止期貨交易過程中的市場風險的產生、擴散和放大,應該是政府監管部門對期貨業實施規則的基本任務。在國儲銅事件中,國家儲備局直接介入了自己相對不熟悉的金融衍生品期貨交易范疇,而且在交易過程中也對具體交易者沒有相對完善的監督措施,從而造成了“一個老鼠害了一鍋湯”的巨大損失局面。 金融衍生品期貨本來是誕生在一個相對完善和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中,是經濟操控能力極為嫻熟的經營項目之一,因此必須有較為科學的管理市場風險的機構和管理者進行運作。但作為管理儲備物資和系統國有資產的國家儲備局,并沒有經營金融衍生品期貨的經驗和市場運營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倉促上陣,敢于和在期貨市場中呼風喚雨的國際基金大鱷們搏殺,這無疑是要冒極大風險的。而期貨產品本身有著特殊性,因此“一失足”所產生的“千古恨”威力也會極大的。 金融衍生品期貨交易在中國的開展和推廣,必須是一種政府監管下的市場運作行為。通過強化監管和市場化運作建立科學有效的風險管理體系,并實施有風險轉移與對沖的手段和工具,實現風險定價和分散,將市場風險從被動管理逐步轉變為主動調整和控制,從而真正運用市場手段規避金融衍生品帶來的潛在風險,發揮出金融衍生品在經濟生活中正面的、積極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