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專欄互動 > 正文
 

苑德軍: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是銀行改革必經路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14日 07:31 新京報

  國有銀行股權是否被賤賣?銀行改革要不要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以下簡稱“外引”)?這兩個問題一時間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對前一個問題,政府金融管理部門的官員和專家學者已經從不同角度談了很多,因此,筆者只想就后一個問題略陳一孔之見。

  “外引”有助于完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

  推進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多種股權互相制約的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使銀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金融主體,完善金融運行與金融發展的微觀機制。而僅僅引進國內投資者,是難以完全實現這一目標的。道理很簡單:作為國有銀行股東,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資本,在現實條件下都很難有效避免行政干預和其他非市場因素的干擾。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后并沒有使治理結構和經營效率發生質的變化,就是一個實際例證。

  從另一個角度看,銀行的經營管理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大量專業知識和經驗,而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大多缺乏這方面的知識。而國有銀行引進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大多是國際上有影響的金融機構,具有豐富的銀行經營管理經驗,更具備抵御行政干預的天然優勢。

  “外引”是以開放促改革的需要

  境外戰略投資者在投資前通過盡職調查,充分了解了國有銀行的經營狀況、投資價值及潛在的投資風險,提高了國有銀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和公信力,增進了市場對國有銀行的了解,有助于國有銀行在公開募股過程中的

股票營銷。由于引進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具有很高的市場聲譽,其入股增強了其他投資者的投資熱情和信心,客觀上對國有銀行起到了信用增級的作用,提升了國有銀行的市場形象,這為國有銀行獲得較理想的新股發行定價并順利實現境外上市,創造了有利條件。

  明年“入世”過渡期即將結束,我國銀行業將對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中資銀行面臨著實力雄厚的外資銀行的強烈沖擊。而要在競爭中求生存、圖發展,國有銀行必須學習發達國家銀行業先進的經營理念、管理方法、信貸文化、風險控制技術以及資金、產品定價技術。而“外引”就是向國外銀行業學習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可以大大降低學習成本,收到顯著的學習效果。

  金融開放和金融改革是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的。

  前者是后者的重要動力,對后者具有異乎尋常的推動作用。從我國金融改革的歷程看,金融對外開放這一外部因素對金融改革的推動力,往往要大于內部因素。

  我國的金融改革不可能在完全封閉的條件下依靠中資金融機構自身的機制轉換來完成,必須有包括外資在內的外部力量來推動。

  “外引”不會威脅國家金融安全

  有人擔心“外引”會威脅國家金融安全,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在金融開放的條件下,一國的金融安全取決于金融體系的穩健性,取決于對國際資本流動的管理和控制,取決于金融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水平,而與銀行的股權結構沒有必然的、本質的聯系。全部由國家出資的國有銀行,如因不良資產比率過高或其他原因出現流動性嚴重不足,在國家信用無力補充或國家信用失去信任的時候,也會出現金融危機。境外投資者入股的國有銀行在國內辦理業務,主要為國內客戶服務,要接受國內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督。從持股比例看,外資也不會超過中資。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銀行都要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出現了大量的外商獨資企業和中外合資企業,有些外向型經濟比重大地區的“三資”企業數量甚至超過了中資企業。數量龐大的“三資”企業,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安全構成威脅了嗎?恰恰相反,三資企業成了這些地區經濟高增長的持續推動力和重要引擎。

  也不能過分夸大“外引”的作用

  有人說,外資機構不是洋雷鋒,外資投資國有銀行是為了賺錢。此言不錯。別說外資機構,中資機構入股銀行大抵也是為了賺錢。作為一種商業投資行為,中資和外資投資銀行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只有被投資的銀行業績好了,得到發展了,境外投資者才能賺錢。

  由于對境外投資者所持股票有鎖定期,其不能在國有銀行股票上市后馬上變現走人,這就要求境外投資者關心和促進國有銀行的發展。“你賺錢,我發展”,這有什么不好?

  當然,也沒有必要過分夸大“外引”的作用。銀行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從多方面入手,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不過是改革的路徑之一,不能奢望這種引進會解決國有銀行的所有問題。但廓清在引進戰略投資者問題上的種種迷霧,給“外引”以公正、客觀的評價,則不僅為順利推進“外引”所必需,也是理論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苑德軍(中國銀河

證券公司高級經濟學家、教授)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