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玄:權力主導了市場化 中國改革向何處去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9日 09:17 中國經濟時報 | |||||||||
■大勢觀察■劉小玄 中國的改革大體上可分兩塊,市場領域和公共領域。前者是屬于由市場競爭主導的經濟領域,主要按照市場規則來調節,后者則是由壟斷主導的公共領域,其往往不適合競爭或市場失靈,主要按照公共規則來運行。兩種不同的領域,奉行的基本規則是完全不同,也不能相互替代的。在市場領域,主要依靠競爭規則來約束和激勵,達到經濟福利最大化的目
中國的改革主要訴諸市場化,首先從經濟領域的企業開始,然后逐步推開。總體的大改革政策框架是由政府制定的,帶有強烈的自上而下的特點,因而也具有強烈的路徑依賴特點。具體的改革實施是以各地政府執政者或各個職能部門為主體,來選擇如何改革,來決定改革的時機、力度和范圍。這種路徑依賴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原有的利益格局基礎上,在大的政策框架下,來漸進和自發地選擇改革,并不是按照一個完整的或系統的市場規范的要求去設計和規劃改革,而是更多的帶有局部的、自發的、自身利益取向去推進改革。這樣的改革路徑,在不同的領域則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在一般競爭性領域,隨著市場的放開,即使是帶有自發性的自身利益取向的改革,由于受到市場競爭的事先和事后的約束,改革的路徑主要依賴于市場,能夠在大體合理的框架內推進。市場機制本身就是天然地自發生長而形成的產物,不需要政府的過多干預,通過其自身的選擇和淘汰機制,就能夠把最優秀的企業和人才篩選出來。因此,在轉軌過程中,只要在基本合理的利益約束條件下,依靠市場機制形成的利益集團能夠代表社會未來發展的積極力量,因而是一種代表合理行為的力量。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家呼吁推動形成并發展的利益集團,正是中國過去尚未出現,而現在正在形成、并在促成市場競爭和創造社會價值方面具有積極意義的、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力量。在這里,經濟學家代言的并不是某些個人,而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力量。這是一個發展的潮流,大江東去,泥沙俱下,然而,忽視主流經濟學家代表的大潮流,而非要說他們只是代表了那些泥沙,這真是一種很奇怪的邏輯。 另一方面,在非競爭領域或在市場失靈的公共領域,這種漸進自發改革往往會形成這樣的格局,即各地政府,大到中央的條條,各省市的塊塊,小到各地區的鄉鎮村,學校、醫院和街道等等單位,都各自為政,在原有的自己行政權力的管轄范圍內,進行各取所需的“市場化改革”。這種所謂的市場化改革,實質上是“對我有利的我就改,對我不利的則不改”,是一種部門利益甚至是個人利益導向的改革邏輯。這樣的改革路徑主要依賴于政府,在政府利益主導下形成的改革結果,無疑會造成某種扭曲的市場格局,形成大大小小的勢力范圍。在這個范圍內,依靠權力可以成為資源壟斷者,因而也能夠利用壟斷資源進行尋租和市場交易,權力壟斷部門便順理成章地成為既得利益者。 由于公共權力部門不是那種可以自由進入的競爭領域,因此,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它實質上是一種具有壟斷性的資源部門。如果這種部門直接參與市場交易,那么其控制資源的價值越大越多,該部門權力的含金量也越高。這也是我們通常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不同政府職能部門的“油水”是不同的。在一些地方買官賣官的鏈條中,花費的買官費用是與控制不同資源的部門或職位的高低密切相關的。這表明,在特定范圍內,作為一種公共管理的無形資源也具有了不同的交易價格。這種不同官位或不同部門的職能也能以價格表現出來的現象,表明了政府部門直接卷入、參與市場交易,并能夠從中獲益的路徑,表明了中國的權錢交易行為可能向普遍化和制度化演變的危險趨勢。 于是,在選擇“各取所需為我所用”的改革路徑的基礎上,那些不利于現有權力部門利益的改革往往得不到推行,結果在需要加強競爭和市場化的許多領域的改制任務還遠遠未能完成。然而,與此同時,市場化改革則被自發地、過度地擴充到了廣泛的公共領域,因為在這些部門的市場化交易或所謂的“改革”往往更有利可圖。盡管這些都是打著改革的旗號,然而實質上,權力部門在既無市場約束,又缺乏公眾監督下的情況下,很容易利用其壟斷權力進行交易來獲取利益,這種對公共權力的濫用損害了社會公共福利。 中國的傳統社會結構是一種金字塔式的結構,是一種按照等級制構造的中央集權體制。這種本質上屬集權控制的結構是與縱向控制的計劃經濟相適應的,而與市場機制所要求的各種要素平等競爭的橫向流動本性不同。集權縱向控制的官僚結構一旦卷入了商業化,把國家當作企業來經營,就會產生一種巨大的無所不包的金字塔式的市場交易結構。這樣的交易結構不是建立在市場要素橫向自由流動的基礎上,也不是建立在各種要素充分自由競爭的前提下,而是一種以縱向的官本位的等級制為基礎的交易結構。結果,社會的全部資源都會納入商業化軌道,不管是經濟領域,還是非經濟領域,不管是競爭領域,還是公共領域,不管是市場有效的范圍,還是市場失靈的范圍,都無一例外的成了市場交易場所。更危險的是,政府的公共職能喪失了,成為各自代表部門利益的小集團職能。應當糾正市場失靈的政府,卻成為利用市場來牟利的尋租部門。 在各種各樣的權力控制的勢力范圍,市場要素的充分流動處處受到阻礙,市場機會的實現受制于重重行政壁壘關卡,公平競爭無法實現。社會資源無法按照市場公平競爭的要求進行配置,而是按照權力的大小和等級來進行配置,大量資源流入掌握權力的設卡尋租者的腰包,而不是按照競爭能力歸屬于真正為社會創造財富者的手中。長此以往,社會財富的源泉便會枯竭,社會便會出現由不公平導致的低效率的停滯發展的陷阱。這種不公平的根源就來自于權力的不受制約,它將會形成某種惡性循環。 計劃體制下,權力直接介入生產領域,導致了低效率的結果,引入市場競爭后,必然導致權力無法再直接獲利,因而不得不大量退出生產領域。但是,權力仍舊控制著種種與生產密切相關的許多關鍵資源,因而能夠直接以壟斷地位參與資源分配。在經濟活動的縱向或橫向鏈條上,當競爭與壟斷并存時,必然的結果是,競爭領域受制于壟斷,其創造的收益流入壟斷領域,使后者能夠獲得高額壟斷收益。這也是中國不公平的重要根源。 同樣,不僅在競爭企業與壟斷企業之間,后者能夠通過產業鏈的上下游關系,或通過橫向的市場交易關系,輕易地獲得前者的利潤轉移,而且,在競爭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后者依靠其權力,通過其控制的種種有形和無形資源,包括金融資源、市場準入和監管資源、以及相關的社會公共管理資源等等,同樣能夠獲取前者的轉移收入。結果,社會收益的流向,從競爭領域流向壟斷領域或公共領域,從無資源控制權部門流向有資源控制權部門,從可控資源少的部門流向可控資源多的部門,從低門檻進入行業流向高門檻進入行業,總之,從無權者流向有權者,從弱勢群體流向強權者。 在中國的行政控制結構中,各種公共資源管理的職能按照其直接控制資源的性質、范圍和多少,來決定其交易地位,其所處的交易地位越優越,可能得到的潛在交易租金就越多。這種潛在的含金量隨著市場化的發展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到,也越來越多地被某些官員們所利用。于是,政府公務員正在日益成為就業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工作,具有不同資源控制職能的公務員崗位具有不同的潛在價值,從不同崗位公務員的供求狀況中就能看出其價碼的高低。這種傾向表明,我們的公共機構可能已經被大量地商業化,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把權錢交易加以制度化的結果。 因此,在當今的中國,這樣的無數個代表合理行為的市場競爭者,與大大小小的代表不合理行為的資源壟斷者或公共管理者,各自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生產或交易,形成了合理與不合理利益相互交織的格局。如果把這兩者混為一談,更有甚者,如果把公共領域錯誤市場化行為帶來的消極效應歸結為市場化改革的積極力量所致,那么,就會否定合理的改革。這樣,我們很可能會削弱正常合理的市場職能,而強化了不合理的行政權力。在沒有市場約束和公共監督的條件下,這非但不能解決公共領域不合理的市場交易行為,還會導致合理的市場化進程的全面倒退。只有善于識別這些本質上不同的兩種行為和力量,我們才能推進真正的改革,摒棄偽改革行為,斬斷中國不合理不公正的根源。 在一般市場經濟國家,經濟領域和公共領域的界線是十分清楚的,各有各的一套運行規則,現代經濟學中的主流涉及的都是規范的市場經濟現象,對于上述的變異特點還未曾見識過。權力市場化的格局是一種獨特的轉軌現象,這是經濟學家不可能控制的。經濟學家只是在自己分工的經濟領域內,在龐大體制的重重阻力下,在競爭領域的改革還遠未完成的局面下,一點一點努力推進市場化的完善。 經濟學是改革開放以來最為活躍的學科,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因而也正是得益于這樣的背景。相對其它學科來說,經濟學是在較為寬松的環境下,得到相對自由的發展的。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是中國改革的最初啟蒙,也是被政府推到了歷史發展的最前臺,在思想界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引進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并擔當起現代中國經濟改革開放運動先鋒的角色。經濟學呼吁的是平等自由的競爭,它打破了原有計劃經濟的等級秩序,從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農民可以與城市的工人競爭,在優勝劣汰中成長的企業家可以與政府任命的官員廠長競爭,鄉鎮企業、民營企業可以與國有企業競爭,計劃外經濟體可以與計劃內經濟體競爭,等等,原有的經濟秩序大量地被打破。只要你有能力,不管你出身如何,社會地位如何低下,都可以去發現機會,創造價值并獲得回報,這難道不是一種社會的進步? 反對改革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習慣于原有計劃經濟秩序的既得利益者,擔心不再能夠得到這些利益。另一種是對改革中出現的種種弊端不滿,因而加以抨擊。應當看到,造成這些弊端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公共權力介入了市場交易,這才是一系列腐敗和不公平的根源。如果只是一味批評而未能發現其中的原因和癥結所在,那么很可能會加入到反對改革的陣營,增加推進改革的阻力,我相信,這絕對不是許多人的初衷。 然而,任何真理都是有其特定的范圍,往往真理越軌一步,往往就會成為謬誤。經濟學的適用范圍也只能是在經濟領域,在改革的初級階段,在政府政策的約束條件下,能夠進行的改革也只能是競爭領域的市場化。經濟學擔當的改革啟蒙角色,也是十分有限的,受學科分工研究的限制,經濟學不可能包打天下,更不可能代替社會改革所必需的人文啟蒙。作為一個完善的社會文化的整體,經濟學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它需要與其它各種學科,例如倫理道德、宗教、法學、哲學、文學藝術等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轉軌時期,單純對經濟學的強調和片面突出其作用,而在其它文化方面卻停滯在計劃經濟的傳統時代,沒有取得多少實質性的推進和發展,這必然會導致現代文化和道德的全面缺失。 按照學科的分工以及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經濟學家呼吁的市場化改革主要適用于經濟領域,因而主要致力于推動的是中國競爭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對于具有壟斷性質的公共管理領域,由于其通行的規則并不完全是市場或經濟規則,因而涉及更廣泛學科的研究范圍,這是經濟學家通常無法獨立推動并完成的改革目標。經濟學家不可能代替各級政府進行公共管理和決策。 只有在全社會范圍內繼續改革,努力完善經濟領域的市場化,推進公共領域的民主化,才是中國轉軌的正道。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