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專欄互動 > 正文
 

信力建:一個民辦教育者眼中的中國市場化改革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6日 13:36 新浪財經版權 ©

  采訪人:岑科,媒體工作者。

  受訪人:信力建,廣東信孚教育集團創辦人、董事長。管理教育實體約二十家,含中小學、幼兒園、老人院和兒童福利院,在校人數超過一萬。

  問:最近,社會上對教育和醫療問題有很多爭論,大家普遍抱怨學費太高、醫藥費
太高。你作為民辦教育的實踐者,對這個問題怎么看?你覺得辦學校和辦醫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信力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辦學校和辦醫院都提供了某種商品供給。供給越大,越能夠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產品價格,滿足老百姓的需求。

  不同點是教育作為一種商品有很強的正外部性,它不消耗資源,沒有污染,學校永遠都不嫌多。比如說現在我們的學校是平均48人到56人一個班,美國才16人一個班,甚至現在發展到家庭學校,一對父母教育一兩個孩子,這是真正個性化的教育。

  醫療的情況有點特殊。醫療服務增加的時候,對社會不一定有利。比如現在我們去

醫院看病,他動不動給你全身檢查,其實沒有必要;再比如一般藥品能解決的問題,他給你用高級抗生素,醫藥費高得驚人。對社會來說,這是一種浪費。

  總之,從教育部的角度說,應該放開教育,讓老百姓多受教育;從

衛生部的角度說,應該搞好衛生,讓老百姓少去看病。

  問:你認為學費過高的原因是教育供給不足嗎?

  信力建:當然。學過經濟學的人都應該知道商品的價格如何決定,比如說現在的擇校費這么貴,道理很簡單,就是供給嚴重不足。

  問:供給不足的原因是什么?現在民間辦學不是放開了么?

  信力建:名義上是放開了,但總有人用亂七八糟的條件卡你。比如要求你必須有多少畝地,要投資多少億,有多少

圖書館等等。我認為把這些條件作為辦學門檻是沒有道理。比如說我想辦一個大學,只招10個學生,有50平米不夠嗎?圖書館是必要的,但現在有了互聯網,哪個圖書館比互聯網還大呢?

  實際上,這就是一些人找借口,在審批的過程中撈好處。現有的公立學校也從中受益。比如說我想辦一個職業學校,一個學生收一萬塊學費,必須找一個公立學校掛靠,一個學生要給他三千到四千,他只管坐著收錢,你說做什么生意有這么容易?

  這不是個別現象。我們都知道,現在辦媒體一個刊號要一百萬左右,一本書的書號要兩萬左右,一個律師的營業執照也要很大一筆錢?傊,各行各業都有人卡在那里,你不花錢就辦不了事。用經濟學的說法,就是有人用權力尋租。

  問:你覺得應該怎么解決呢?

  信力建:很簡單,如果最高決策者明白了這個道理,放開市場就行了。比如辦學實行備案制,政府只管制定一些游戲規則,把辦學和選擇學校的權利交給民眾。政府可以圍繞這個原則做一些事情,比如說信息披露,披露某個學校的面積有多大,歷史有多長,學生的就業率是多少,等等。但關鍵是把辦學的門檻完全放開,讓老百姓自己選擇學校。有選擇就有競爭,有競爭就有質量的提高和學費的下降。

  現在的問題是,市場準入沒有真正放開,收費的權力卻放開了,所以出現大學高收費、醫院高收費的情況一點也不奇怪。更糟糕的是,我們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在嚴重退化。一些人把政府應該提供的公共產品用來賺錢,比如說警察、工商都來收費,甚至監獄都來搞創收。本來應該由政府提供的免費教育和免費醫療嚴重缺乏。

  所以當務之急是把公共物品和個人物品分清,政府要承擔應有的責任。以教育來說,九年義務教育必須由公共財政來提供,國家承擔每個公民在小學和初中的學費。比方說發給每個人一定金額的教育券,讓他們自己選擇學校。非九年義務教育政府不一定包下來,可以視情況給一定補貼。但無論如何,政府要放開辦學的門檻,不要管誰去辦學,但要管老百姓的基本學費。

  醫院也是同樣的道理。政府不要限制誰去辦醫院,但要保證每個老百姓能獲得一定醫療補貼。至于這些錢怎么給、如何花,現在國外發展出一種“承包”的模式,很值得借鑒。比方說,一個地區有一百萬居民,政府每年給每人的醫療費是一萬塊錢,總共一百億。這一百億可以承包給某個保險公司或醫療集團,讓他們來負責這個地區所有居民的醫療保健服務。為了賺更多的錢,醫院會盡力地維護每個居民的健康,并減少醫療費用。這就杜絕了醫療體系中的資源浪費。

  問:你的設想是不錯,但那些從現有體制中受益的人肯定不愿意。

  信力建:所以現在要講贖買。既然他已經擋在路上了,這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我們就要出錢,請他們離開。

  拿事業單位的改革來說,以前唱歌的、跳舞的、畫畫的這些五花八門的人,現在國家養不下去,要他們“下海”,問題是你一下子叫他下?隙ㄓ姓鹗。那怎么辦呢?只有贖買。就是全國人民去承擔歷史的包袱,比如說發行若干億的國債,把它分給這些人,一個人20萬,各自遣散了,自謀出路。

  最近我了解到廣州市就做了一些工作,把市里面的事業單位,比如五個演唱團,合并成一個,留幾個主要職位,其他的人全部下崗。雖然政府要付遣散費,但從另一方面看,這么做減少了四個消耗財富的漏洞,對社會是有利的。況且這些錢給他們以后,假設他們每人拿了20萬,十個人合伙成立一個酒吧或歌廳,200萬投下去就變成了一個民間投資的來源,對經濟也會有促進作用。

  去年的“郎顧之爭”以后,大家都討論國有資產如何改革,其實我看現在的國有資產基本上已經處理完畢了。下一步,事業單位改革就要開始了。我認為把企業改掉之后就開始改事業單位,這在戰略上是對的。但事業單位改革一定要總結國企改革的經驗與教訓,要用贖買的手段實現平穩過渡。

  問:你說的贖買和過渡我很同意,但你說國有資產已經處理完畢我有不同看法。況且贖買能不能把那些擋在路上的尋租者一次“買斷”,也是未知數。

  說到中國的社會轉型,一般認為,只要把市場放開,國有企業競爭不過民營企業,隨著時間推移,國有企業會越來越少,政府官員可以直接支配的資源越來越少,等到國有經濟被民營經濟取代時,整個社會的權力結構也會發生變化,民權社會就產生了。

  但現在看來,轉型未必有那么順利。因為政府可以通過一些大的壟斷企業,等你民營經濟發展起來后,把你創造的價值再抽取回去。就像這兩年,國有企業的數目在減少,但國有資產的總量在增加,壟斷地位在加強。相應地,政府控制的資源越來越多,官員得到的利益越來越多,更加強化了他們“吃拿卡要”的意識,使改革面臨倒退的危險。

  所以我關心的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讓市場化的改革更加順利,避免社會的倒退?

  信力建:這個問題我覺得要放遠一點看。從市場經濟的發展來看,從1260年的英國大憲章,到1640年的光榮革命,一直到到現在有四百年到六百年的時間了。我覺得歷史它只能慢慢來走,不可能一蹴而就。從1990年開始,全世界又有120個國家改革了,但真正成功的畢竟占少數。

  你回過頭看一看中國,以十年為限往前看,你看看95年、85年、75年的中國是什么樣?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前我們不可能出國,現在我們可以出國;以前你不可以辦企業,現在可以辦企業;以前你不可以辦學,現在可以辦學;以前警察可以隨意抓你,兩個人在賓館睡覺,警察一下子把門打開了,可以抓你;現在這種事不太可能發生了。

  總的來講,中國還是在進步。但這個進步是像太極一樣是慢慢演化的,不是說像臺階一樣一下子可以跳上去的。作為媒體和知識分子,能夠幫助這個社會就是把真相講出來,把真理講出來。有一句話叫“有什么樣的人民就有什么樣的政府”。打個比方,美國的布什也能指揮軍隊,但要他像薩達姆一樣搞獨裁,他是搞不下去的。同樣的道理,如果中國的民眾能夠有更多的覺悟,中國的政府官員要搞錢權交易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所以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傳播真知、真理。我知道有很多人在做他們該做的事情,我覺得你不用擔心這個,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就夠了。歷史它必然是這樣走過來的。


   新浪網聲明:新浪財經登載此文出于傳遞信息之目的,絕不意味著新浪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