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閣鼓吹低工資是新一輪對窮人的政策歧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5日 10:46 中國青年報 | |||||||||
李俠 近日從媒體看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劍閣在清華大學舉行的“中國經濟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指出:“我們確實要關心低收入者,但是也要考慮到企業的承受能力,如果工資提得太高,投資者把產業都轉移到工資更低的越南去了,這樣的話,我們打工者連工作的機會都沒有了。”
筆者認為,李先生的觀點表面看來有道理,實際并非如此。工資成本低是投資選擇的一個考慮因素,但不是惟一因素。照這個邏輯,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由于人工成本的高昂,應該吸引不到外部投資才對。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可見,以壓低工人工資的做法來吸引投資,只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方式。 由這個事件想到去年的一個報道。北京的一位政協委員為了解決北京的人口問題,提出了“人口準入制”的建議,由于遭到輿論的普遍反對而未實現。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政策歧視現象。其結果,將導致我國貧富分化日益拉大。 反觀近幾年我國的工資調整情況可以看出:屬于國家財政支出的行政事業單位連續幾次上調工資,而企業單位只相應地給政策,只見“畫餅”不能充饑。于是,就出現行政事業單位工資連年增長,而企業單位工資多年很少調整的現象。更不用說那些缺乏穩定來源的打工者收入了,這不是明顯的政策歧視嗎?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缺少對社會境況較差者的公平考慮。從去年開始,南方沿海城市已經出現民工短缺現象。這不是說民工總量減少了,而是說,長期奉行的低工資政策,已經讓打工的收益與維持基本再生產持平,有時甚至出現收入不抵支出現象,打工已經沒有了經濟價值。民工荒很大程度上正是政策歧視的直接惡果。 勞動力的低成本擴張戰略,已經給我國的改革開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這種增長方式的潛力已經幾乎被耗盡。吸引投資的因素除了勞動力的低成本外,還有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有效的勞動力供給、成熟的市場機制、政府部門的廉正與效率等,為什么我們一定要認定吸引投資是由勞動力價格單方面決定的呢?這反映出執政者在制定政策中根深蒂固的歧視心理。 我國拉動內需戰略為何效果始終不明顯?原因就在于長期的低工資政策,導致人民沒有錢去進行消費。而與國民經濟增長相匹配的適當增加工資政策,可以使人民充分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從而拉動內需,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可以擴大就業,繁榮當地的經濟。 再者,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長期的低工資政策也不是經濟發展應有的選項。今年出現的幾起紡織品貿易爭端,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勞動力成本嚴重背離市場規律,給西方帶來了紡織品傾銷的假象,難道這些還不值得深思嗎? 從公共政策制定的初衷來講,它應該帶來全社會福利的增加,達到一種帕累托最優狀態。而政策制定中歧視的存在,加劇了社會的矛盾,使政策的運行成本增加,同時激化了社會的矛盾。長期的低工資政策已經造成了我國倒三角的經濟結構,國富民窮,這導致公眾的抗風險能力極度脆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