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梳理十年來媒體報道兩會的視角、方式,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兩會本身工作作風的改變。
《時代周報》以央視的十年為剖面,對十年來這個中國國家級電視臺的兩會報道做了一個觀察。
十年前,即便是央視的職業媒體人,對兩會這樣的政治會議報道到底應該怎么做,都還沒有清晰的思路。那時候的報道主要停留在播報會議的議程安排,傳達會議的決議、結果。主持人敬一丹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以新的身份參與兩會后,驚訝地發現開會不是像電視上那樣就舉個手,她提出疑問:為什么會內生動活潑,會外卻相對拘謹?為什么媒體上能看到的爭論很少?
今年央視新聞頻道的“兩會進行時”報道,專辟出名為《見證履職 共商國是》的欄目,記者柴靜將鏡頭聚焦人大分組審議的現場,呈現審查、評議過程中的觀點交鋒。媒體人開始意識到,相較于人大代表的職務、官位,更應該強調的是他們公共議政者的身份,媒體應該跟民眾一起,見證人大代表們履職的過程。
《見證履職 共商國是》只是新聞頻道“兩會進行時”直播態報道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參與兩會直播的記者張泉靈說,十年前很難想象去直播一場正在進行的小組討論會,很難想象“除了允許的新聞發布會之外,你想在哪兒架直播車就在哪兒架直播車,代表散場、入場可以隨便讓你攔著采訪”。她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和人大工作報告的語言語態正在變得越來越“實”,語言平實,內容實在,以致媒體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報道工作,“原來每年我們拿到政府工作報告,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解讀,因為老百姓看不懂,所以需要媒體來做翻譯。今年我們當然還要解讀,但我們的解讀是媒體視角,我看這份報告認為重點是什么。因為所有老百姓拿到這份報告都能看得懂。”
今年兩會期間的《新聞1+1》特別節目“1+1兩會觀察”,是十年來在央視平臺上出現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兩會評論節目。評論空間的擴展,也折射出兩會本身正越來越重視來自媒體和民間的聲音。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