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與易綱教授商榷:是否已陷入通縮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13日 03:54  證券日報

  判斷標準應有三個,即“物價標準”、“就業標準”和“增長標準”

  □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蘇劍

  2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下降1.6%。于是有人認為,我國經濟已陷入通貨緊縮之中。那么判斷經濟是否陷入通貨緊縮的標準是什么呢?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指出,典型的通貨緊縮需要具備“兩個特征”和“一個伴隨”。“兩個特征”是物價持續下降,以及信貸和貨幣供應量下降,“一個伴隨”是指伴隨經濟衰退,即GDP負增長。

  他認為,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個別月份物價可能出現負增長,但信貸和貨幣供應量增長較快,經濟今年也有望實現8%增速,因此后兩條件與典型通縮還相差很遠。

  易綱是從多個國家通縮的研究得到這一判斷標準的。那么這一判斷標準是否合適?如果對其他國家合適,對中國也合適嗎?

  通貨緊縮常被認為是通貨膨脹的對立面。一般而言,一旦出現物價的持續上漲,就認為經濟陷入了通貨膨脹。當經濟陷入通貨膨脹的時候,物價上漲與貨幣數量上升之間并無必然的聯系。貨幣數量上升未必會導致物價上漲。相反,貨幣數量不上升未必就沒有通貨膨脹,“滯漲”就是一例。

  因此,人們判斷經濟是否陷入通貨膨脹的標準就只有一個,那就是“一般物價水平是否持續上升”。那么,既然“通貨緊縮”是“通貨膨脹”的對立面,自然也就應該根據同樣的標準,那就是“一般物價水平是否持續下降”,我們把這一標準稱為“物價標準”。按此標準,我國經濟應該已經陷入通貨緊縮。

  然而,物價下降本身未必就是壞事情,實際上,每個消費者都希望物價下降,因為物價下降相當于我們的收入的實際購買力的上升。之所以擔心通貨緊縮,就在于在經濟陷入通貨緊縮的時候,往往會有其他比較嚴重的負效果。

  一般而言,物價下降可能會有兩個原因,一是總供給增加,一是總需求下降。如果由于生產率上升或其他原因導致總供給增加,從而導致物價下跌,此時總產出上升,就業增加,經濟增長率也上升,因此沒有人會對此有什么不高興的。物價下跌而就業又增加,可以說皆大歡喜。如果是由于總需求下降導致物價下降,那么總產出就會下降,就業減少,經濟增長率也會下滑,此時經濟就陷入衰退,有些人的收入就會下降。這時的物價下降才是我們真正擔心的。

  我們在說到“通貨緊縮”的時候,擔心的是與之俱來的負效果,但物價下降本身不能告訴我們是否必然會有負效果,因為物價下降完全有可能是我們希望的,完全有可能對我們有利;因此在判斷一個經濟是否陷入“通貨緊縮”的時候,單純的“物價標準”就不足以說明問題。

  如前所述,當通貨緊縮出現的時候,我們擔心就業下降、增長率下滑,因此,就應該加上另外兩個標準,即“就業標準”和“增長標準”。所謂“就業標準”,就是指就業是否下降。“增長標準”,是易綱教授也認可的,易綱教授認為,這個標準就是“經濟增長率是否為負”。按照我國經濟增長的情況,如果采用這一標準的話,我國經濟今后20年內都很難出現通貨緊縮。在我看來這個標準應該是“經濟增長率是否低于潛在增長率,也就是長期平均增長率”,這樣可能更為合理一些。當然,我們沒有必要為了要得到“通貨緊縮”就隨意放松標準。

  那么,“信貸和貨幣供應量下降”是否應該作為判斷標準之一呢?我認為不該。如前所述,貨幣數量的增長與物價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物價水平取決于許多因素,貨幣數量的增長未必會導致物價上升,貨幣數量的下降也未必會導致物價下降,更何況貨幣數量的變動完全有可能是政府政策的結果,而非經濟的自然反應。而且,對于老百姓來說,“信貸和貨幣供應量”怎么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物價和就業怎么變。因此,我認為“信貸和貨幣供應量下降”不應該作為判斷“經濟是否陷入通貨緊縮”的標準之一。

  綜上所述,我認為判斷“經濟是否陷入通貨緊縮”的標準應該有三個,即“物價標準”、“就業標準”和“增長標準”。實際上,后兩個標準一般情況下是一致的,可以合二為一。按此標準,我國目前很可能已經陷入通貨緊縮。

    相關專題:

    2009年2月經濟運行數據公布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網友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