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中國債券市場交易員的抱怨有許多與回購利率有關,現券收益瘋狂走低。專欄撰稿人王凱認為,這意味著部分商業銀行存在缺錢的跡象。
隨著銀行三季報的陸續公布,數家商業銀行都公布了他們的發債計劃,其中僅工商銀行一家的規模就達到1000億元,以提高其資本充足率水平,在過去的兩個月,已經有招商銀行等5家銀行發行了超過460億元的商業銀行債券。另據來自一些承銷商的消息,近期還將有多家地方性商業銀行的次級債發行計劃陸續公布。
上周的國庫現金管理招標結果也顯示出部分商業銀行對于現金的渴求。盡管經歷了降低準備金率和公開市場的連續投放,但銀行手中似乎也并不寬裕,而這可能進一步限制短期債券品種收益率的下降空間,投資者對此應心存謹慎。
從目前的利率水平來看,中國財政部的買賣很是劃算。上周四的國庫現金管理招標結果為3.89%,財政部把錢存在商業銀行3個月的收益甚至超過了30年國債的收益,或者說,財政部的融資成本明顯低于其投資收益。盡管沒有人相信財政部真的會從這里賺錢,但反過來看,至少可以說商業銀行拿這些錢的目的,肯定不會是用于債券市場的投資。
有觀點相信,這些國庫現金定存招標中,銀行不惜成本爭搶資金的目的,在于擴大其存款規模,為來年的資產規模擴大打下基礎。市場中有傳言稱,有一家外資銀行甚至愿意以超過4%的成本,接受3個月的存款,而中國目前的3個月期存款的基準利率只有2.88%。
央行的數據顯示,9月末的全部金融機構超額儲備率為2.07%,比上月末高0.14個百分點。再加上連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以及公開市場的流動性投放,理論上商業銀行手中的資金應該更加充裕了。
事情之所以沒有照常理發展,原因還在宏觀經濟。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令商業銀行在信貸擴張上開始表現得非常謹慎,這固然可以使部分資金分流到債券市場,但同時也降低了貨幣擴張的速度。于是我們看到基礎貨幣的增長,伴隨著貨幣供給增速的下降,商業銀行投向債券市場的整體水位也隨之下降。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也許不應該對市場流動性太過樂觀,回購利率繼續走低的空間可能非常有限,這也將限制短期券種收益率未來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