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價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而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目的就是要逐步理順價格關系,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在能源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保障。
國家統計局8月11日發布的月度形勢報告顯示,7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0.0%。這是自2007年10月份開始,我國工業品出廠價格漲幅持續提高以來,指數首次從3.2%持續攀升到今年7月份的10%,漲幅達到了兩位數,是1996年以來的最高漲幅。
對于這一輪PPI的沖高,市場人士從不同角度做了比較權威的解讀。經濟學家王小廣指出,7月份PPI高漲,主要驅動力來自國際市場,國際市場上原油、鋼鐵等資源和原材料價格高漲,帶動國內相關產品出廠價格高企,是此輪PPI上漲的主要原因。
經濟學家張立群認為,隨著經濟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日益緊密,在資源性產品方面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不斷提高。目前我國原油進口已占到原油消費量的50%左右,鐵礦石進口已占到其消費量的50%以上。到今年6月份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同比上漲85.8%,我國進口鐵礦石價格同比上漲60%以上,必然對PPI產生明顯影響。截至7月份,我國石油和天然氣開采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5.1%,黑色金屬礦采選產品價格同比上漲38.7%。
同時,從今年6月20日起,我國對成品油和工業用電價格的調整,也對PPI有一定影響。
從理論上看,PPI對CPI具有一定的傳導作用。正常情況下,生產領域價格變化會以成本推動的形式影響工業品出廠價格的變化,從而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的變化。那么,原材料價格的持續攀升會不會加大我國通脹壓力?
對此,張立群認為,與此前PPI漲幅提高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并非是總需求過快擴張引起了全面的供不應求,以及結構性的供求缺口催化,而是因為國際市場價格上漲推動、大宗商品需求增長較快和成品油及工業用電價格調整,根本原因是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監測中心專家徐連仲認為,PPI不斷攀升從長遠來看對CPI會有影響,但短期內傳導到CPI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目前傳導通道不太暢通:一方面國家對成品油、電力等價格實行管制;另一方面從目前居民收入、消費熱情等方面看,也制約著PPI向CPI的傳導。
還有專家表示,成本上升是商品價格上漲的重要動因。但是能否實現,則取決于市場上商品的供求關系。在短缺經濟條件下,成本上升直接導致商品漲價,這已為我國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高通貨膨脹時期的歷史所證實;在商品供大于求格局的情況下,成本上升對商品漲價的推動則缺乏必要的市場環境。根據商務部的調查,目前,我國600種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供過于求的占73.2%。在產能過剩、供過于求、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往往采取壓縮利潤空間的辦法保住市場份額。因此,在PPI向CPI傳導過程中,其時效性或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受供求關系的影響。
但有專家也同時指出,目前,我國已經進入重化工業階段,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經濟增長對能源和原油的依賴程度明顯增加。一是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增加。2006年我國能源消費比上年增長9.6%,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為0.87,比1991年提高了58.2%。二是原油消費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明顯提高。2006年原油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占20.4%,比1991年高3.3個百分點。三是原油對外依存度明顯提高。自1993年我國成為原油凈進口國之后,原油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目前,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超過45%。在這種情況下,國際原油價格波動對中國經濟和物價的影響明顯加大。
因此,未來中國石油供需缺口持續擴大、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將是不爭的事實,對中國能源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作用將日益凸顯。在這個大背景下,分析中國現有的能源價格機制可以發現,能源價格扭曲導致了能源的低效和“過度”利用,已經給中國的能源利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帶來了嚴峻挑戰,能源價格改革迫在眉睫。
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要推進價格機制改革。在充分考慮社會各方面承受能力的情況下,積極穩妥地推進能源價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夠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市場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而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目的就是要逐步理順價格關系,充分發揮價格機制在能源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為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