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的國民心態最可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30日 09:42 財經時報
邵穎波 對于外國公司在中國這次救災過程過度關注正逐漸平靜下來。但也沒完全平息,相信有不少跨國公司的公關總監們的心還懸著,那些沒捐的或者是捐的少的公司擔心以消費者為代表的民間輿論會秋后算賬。 演員莎朗斯通脫口而出說了惡劣的“報應論”,這種傷人的語言引起了中國人民極大的憤怒,有的外國公司的經理因此就更害怕,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這里我們不再就他們的問題再啰嗦什么,我們應該思考更深刻一點的問題,比如我們該如何面對和我們越來越近的外國公司和外國人。 中國人民這一次在抗震救災中的表現不僅溫暖了災區群眾的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同情和稱贊,也極大地振奮了中國人民富民強國的決心。這樣的一種結果是怎么來的呢? 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結果。全中國人民從各個方面頌揚偉大的小平同志帶領我們走上這條光輝大道,并從中收獲巨大的成就。沒有開放,沒有人民的富足,沒有國力的增強,我們不一定能有這樣的表現來對抗天災。所以不論出現什么情況,我們都要堅持改革開放。 進步來自改革,而改革來自于開放。不開放,改革不可能單獨進行。所以開放尤為重要。那什么是開放呢?開放僅僅國家的方針政策嗎?僅僅指政府打開國門,允許外國人進入并開設工廠嗎?不,重要的是開放還包括我們的國民性格和態度。我們是否接受不同文化、不同立場和不同價值觀的人和我們交流。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即使政府在準入和稅收政策上做得再多,我們還不能算是一個開放的國家。 經過三十年之后,我們現在要求世界接受我們,接受我們的和平崛起,接受我們的貿易和文化交流,接受我們作為一個平等的主體參與各個領域的競爭。我們相信沒有中國的參與世界就是不完整的。反之,我們也要以平等的心態接受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和挑戰。這就是我們應該有的開放的國民心態。 接受挑戰和競爭應該怎么做呢?接受的意思首先是面對。面對無良公司制造血汗工廠的情況;面對冷漠的公司無視中國的災難;面對品格低下的外國人大放蹶詞;面對心懷叵測者惡意傷害我們正義事業。面對這些困難并與之抗爭,不回避,不關門,不采取消極的辦法重新回到封閉的狀態上去。 為什么有時候一些簡單的辦法總是被重復使用?比如抵制消費,比如不與討厭的人交往合作,比如關閉窗口、眼不見為凈,或者站到自家院子里罵人等等,寧愿自損利益也要達到驅逐他人的目的。出現這些情況,表明國民開放的心態仍然不夠堅定,不夠自信。 今年由外國人或者外國公司引起的風吹草動看上去多了一些,其實這正是中國逐步進步強大的必然,以后會更多。因為別人離我們越來越近。中國越是深入融入世界,就會發生越多的沖突,沖突和合作是正相關的關系。我們需要的是維護發展與合作的能力,需要的是在競爭中提高自己實力的經驗和智慧。智慧越多,我們得到尊重越多。開放越少,我們的智慧會越少。這是大道理,不會有錯。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