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結構調整聲中的中國企業民生(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9日 05:56 中國經營報
企業升級動力的缺失不僅僅表現在自主研發積極性上。羅中偉調研發現,在南方一些出口加工型的家族企業,早年已經積累了數以千萬元的資產,在用工、原料成本激增和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影響下,許多干脆關門大吉,反正錢賺得也不少了。 甚至一些大的企業在擴大生產方面也明顯動力不足。比如廣東一家大型紡織企業,在長期供電緊張,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企業領導人一直在猶豫是否投資配備發電設備。這些都是宏觀調控的負面效果。機會多多,激情四射的創業黃金時代似乎已經過去,現在的民營企業家疲勞感日增。 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曾經追問,過去是危機推動改革,這個動力已經衰竭,那么現在動力在什么地方?我們今天也必須追問,企業升級的動力在哪里? 如何走出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醒,國際經濟環境變化不確定因素和潛在風險日益增加。這直接給我們的出口導向型產業帶來了現實困難。幾乎每天都在變動的匯率正在吞噬著“接單”工業的利潤。“一些OEM企業正在受到煎熬,接單積極性急劇下跌”,羅中偉感嘆道。 面對嚴峻的形勢,一些條件成熟的企業適時將視線轉向內地就成為唯一的選擇,否則只能被無情淘汰。但對另外一些已經具有相當的技術和品牌積累的領袖級企業來說,似乎還有其他的選擇。從產品走出國門,到企業走向世界,是中國企業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在去年“有實力、有信譽、有競爭力的各種所有制企業走出去”的基礎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適應“中國制造”向更高水平邁進的發展階段,即由低端制造向世界級品牌跨越,進一步提出了要“完善和落實支持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措施。” 這里所講的企業應該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營企業,羅中偉認為,這些企業的國際化與帶有明顯國家意志的大型國企的走出國門具有完全不同的意義,真正代表了一個國家企業競爭力的飛躍。 當然,在現階段中國真正能走出去的企業還很少。商務部研究院海外投資研究中心李志鵬博士后解釋道,一個企業要走出去,除了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長遠的戰略眼光,還必須具備全球整合資源的能力。 近年來,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其中既有華為的頑強開拓、聯想的初嘗勝果,當然也有TCL的折戟沉沙。而近日,海爾美國工廠向中國市場的“原裝進口”,又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成功一例。一些行業的領袖級企業頻頻試水國際市場,也許正印證了著名經濟學家劉偉所說的,中國制造正處于由大到強的“臨界點”。 大部制啟動經濟治理結構變革 一般情況下,越是高端的產業對制度環境的要求越高,中國企業要實現整體的提升,必須有與之配套的經濟治理結構。而今年以大部制為關鍵詞的行政體制改革,在轉變政府職能方面的作用令人期待。 當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制改革還沒有脫離以往政府主導下的行政體制改革思路,其結果也許跟服務型政府還有相當距離,從小政府、大市場的市場經濟體制安排來說,大部制也僅僅是一個開始。梁朋分析道,完善的政府經濟社會治理結構應該是“政府+社會組織+市場”,社會組織應該是溝通政府和市場的紐帶。在中國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日益復雜的情勢下,中國社會組織發育的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服務市場和企業作用的發揮。比如在對外貿易爭端中,企業協會組織就可以為企業爭取應得權利,并且規避政府角色易損害自由貿易規則的風險。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