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強險讓公眾認可從制度源頭改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16:18 《新財經》
文/馬紅漫 先天不足的制度缺陷,歸根結底要從源頭上尋找解決辦法 歷經一番博弈,交強險的設 計方案終于做出了一些調整。然而,“微調”結果并沒有平息輿論的爭議。投保人仍舊普遍認為,這是一個付出和回報不配比的強制性險種。如何讓交強險為市場所認可并發揮其應有的保障功能,成為擺在有關部門面前的一道難題。 推行交強險的初衷是維護社會公益,為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基本的保障。正是出于這種公益屬性,“不盈不虧”是交強險設立的基本原則。然而,良好的初衷并不意味著實施中的必然合理,交強險恰恰就是在相關制度的設計上出現缺陷。 從我國現行交強險的經營模式看,其兼具了公益性與商業化的雙重屬性,既要求交強險體現社會效益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同時,又要實行商業化運作,費率由保險公司主導制定。經營模式的“雙軌制”讓交強險成為了公益性與商業運作的混合體,當然,也成為商業機構謀求商業利益、行政部門獲得尋租空間的體制基礎。此為交強險體制弊病的關鍵問題所在。 正是由于公益性和商業性被混為一談,才最終導致了保險公司“借交強險獲取暴利”的疑云始終難以驅散。在交強險繳納和賠付過程中,保險公司扮演了“代辦人”的角色,但是,卻無法逃脫借此牟利的嫌疑。根據交強險首個業務年度財務報告顯示,各類經營費用占比高達27.8%。為何公益性的交強險會讓保險公司如此“勞命傷財”?畸高經營成本的賬目明細到底是怎樣的?為何公開賬目明細如此困難?是否存在部門內部的不當利益? 對于這些問題,普通投保人無法從公開的渠道獲得準確的答案。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平安保險公司的高管年薪竟然高達1338.2萬元!這不由令投保人發出質疑,在這天價年薪里究竟有多少攤入了交強險費用之中?面對如此“昂貴”的代辦人,投保人是否有權對其“用腳投票”? 可見,制度設計的漏洞以及“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數據,成為橫亙在投保人與代辦人之間的矛盾載體。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通過暢通民意表達途徑、打破信息不對稱瓶頸。 其實,公益性目的遭遇商業利益的挑戰也不足為奇。因為伴隨公益性而來的往往是行政強制權力的使用。一旦有行政強制力量介入,公益性最終是否能夠獲得有效保障,則有賴于規則制定程序的科學性、公開性和透明化程度。之前的交強險費率居然是由保險行業協會,組織行業內幾家大公司單方面厘定、經保監會審批并頒布實施的。之后雖然經過了聽證會的激烈爭辯,但顯然,最終設計方案的利益天平仍然偏向了與保費收入息息相關的保險公司。投保人雖有滿腹怨言,卻沒有暢通的申訴渠道。這樣的規則制定模式在源頭上就有失公平。 為了真正體現交強險“不盈不虧”的原則,具體制度設計需要加以改進。比如,要求保險公司對交強險業務與其他保險業務分開管理,單獨核算;不論是虧還是賺,均不計入公司的利潤核算,從制度上約束保險公司,只做好代辦人的角色。此外,還應當規定明確的信息披露制度,比如按季度公布交強險的經營數據,并根據相關數據的變化情況,依據保障公益性目標及時做出費率水平的調整,徹底避免費率調整不及時侵害投保人權益的問題。 交強險中所暴露出的諸多問題,都需要從制度源頭抓起才能夠獲得解決。否則,僅僅依靠技術層面的“聽證”,最多也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根治制度本身的頑疾,也無法消除公眾對于交強險“暴利”的種種質疑。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