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反壟斷法為何九曲十八彎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14:59 《理財周刊》
從17世紀初,英國以判例形式確認壟斷會限制貿易自由,并因此形成“限制貿易應受譴責的法律原則至今,已有一百多個國家頒布了反壟斷法。 然而,在中國,這個有“市場經濟憲法”之稱的法規卻花了13年才艱難出臺。 13年命運多舛,它的降生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反壟斷的過程。 文本刊記者 江南 2007年 8月30日,《反壟斷法》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獲得通過。至此,距離1994年《反壟斷法》被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規劃已經整整13年。 在中國,《反壟斷法》的難產背后有著更多的奧妙,它的經歷足可以用 “九曲十八彎”來形容。 “三龍奪珠”現象 《反壟斷法》的故事其實可以倒推到上世紀80年代初。早在1980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就首次提出了反壟斷,特別是反對行政壟斷的任務。1987年,原國務院法制局成立了《反壟斷法》起草小組,并在1988年提出了《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暫行條例草案》。然而,由于90年代反壟斷立法條件尚不成熟,立法機關采取了“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兩法分立的模式。1993年9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次會議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而《反壟斷法》則在1994年被列入立法規劃。 13年間,反壟斷法在每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都被列入立法規劃,但立法進程卻持重緩慢,爭議重重,屢有波折。其中一個最有意思、也最能道出其中奧妙的現象是2004年起出現的“三龍奪珠”: 2004年5月,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公平交易局完成了一份“措辭相當嚴厲”的《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及對策》調查報告,指稱包括微軟和伊士曼柯達在內的多家跨國公司目前已經在中國市場的相關領域占據了統治地位,這些企業往往有可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來阻礙或限制市場競爭。據此,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呼吁,中國當前在反壟斷方面的法律法規已經力不從心,為了阻止跨國公司壓制競爭的行為,加快對不公平競爭的立法,很有必要加快制定《反壟斷法》。 接下來不久,商務部高調表示,已經在2004年3月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送審稿)》上報國務院,針對其中的難點問題,商務部還在2004年8月召開了反壟斷立法專家論證會,拿出了一份《專家關于反壟斷法(草案)修改意見的報告》。為了借鑒國外的相關立法經驗,2004年,商務部還和國務院法制辦、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機構考察了歐盟、美國、挪威、日本、墨西哥的反壟斷立法和執法情況,并撰寫考察報告,提出了對我國反壟斷立法的建議。 同年年末,國家發改委的權威報告《當前經濟形勢及2005年的政策取向》中也發出了強烈的聲音:“盡快制定和出臺《反壟斷法》,從依法管理、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價格監管等方面加強對壟斷行業的管理”。 都想壟斷立法主導權 三大部委的共同關心使《反壟斷法》陷入了矛盾:一方面是大量的呼吁、推動和宣傳,但另一方面卻是牽頭機構的缺位,導致“三龍奪珠”現象的出現。 據了解,在向國務院提交的《反壟斷法》草案中,商務部曾將反壟斷的執行權劃歸自身所有,但此舉卻并沒有得到國務院的首肯,同時也遭到其它部門的反對。而2004年9月成立的商務部反壟斷調查辦公室,則更加直接地把其職能定義為“承擔有關反壟斷的國際交流、反壟斷立法及調查等相關工作”。盡管目前該機構還是虛置的狀態,但它的設立無疑是在為《反壟斷法》的執行而做的“熱身準備”。發改委也通過自己制定的《制止價格壟斷行為暫行規定》,明確賦予自己對價格壟斷行為的認定、處罰、解釋等權力。 相比之下,國家工商總局的表現雖然看似低調,但其天然優勢不容忽視。它不但早在10年前就在其公平貿易局下設了反壟斷處,而且從1999年開始,每年都要進行查處壟斷行為的專項執法行動。據統計,從1995年到2004年,工商部門共查處行業壟斷6000多件,行政壟斷500多件。不但查處數量多,涉及的壟斷性行為的種類也非常豐富,涉及供水、供電、供暖、供氣、鐵路、電信、郵政、保險、商業銀行、煙草、石油、鹽業壟斷行業。同時還對經營者之間通過協議聯合劃分市場、統一價格等卡特爾行為進行了查處。 “三龍奪珠”的實質,是眾多行政部門對立法主導權“青睞”,而其根本動因是為了獲取法案執行權。正如長期研究反壟斷法、并參與草案制定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律所經濟法室主任王曉曄所說,《反壟斷法》與其他法律制度不同,它的任務不僅是要同大企業集團或者壟斷企業限制競爭的行為作斗爭,而且還要同政府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作斗爭;因此,誰掌控到了立法權,誰就有可能把部門利益最大化。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被寄希望成為“經濟憲法”的《反壟斷法》又遭遇了法律地位的尷尬:它的法律效力是遠遠大過行業法規嗎?是它去適應那些行業法規,還是行業法規服從它?這些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成了阻礙《反壟斷法》的重要原因,全國人大財經委專家鐘真真把話說到了點子上——部門利益“很難協調”! 歷經坎坷終于誕生 歷經數年的角力,最終催生出了一個尚能為大家接受的“反壟斷委員會”。根據剛剛通過不久的《反壟斷法》第九條:國務院設立反壟斷委員會,負責組織、協調、指導反壟斷工作,履行以下五大職能:研究擬訂有關競爭政策;組織調查、評估市場總體競爭狀況,并發布評估報告;制定、發布反壟斷指南;協調反壟斷行政執法工作;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職責。此外還規定,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的組成和工作規則由國務院規定。而利益集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也被規定為“國務院規定的承擔反壟斷執法職責的機構(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依照本法規定,負責反壟斷執法工作。 但此次通過的《反壟斷法》中的第7條埋伏了人們的隱憂:“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并對經營者的經營行為及其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依法實施監管和調控,維護消費者利益,促進技術進步。”很多專家都表示,這樣一個規定意味著對于管制行業的壟斷行為主要由主管部門自查,主管部門不管的才能輪到反壟斷委員會,《反壟斷法》的威力因此而可能大為削減。 實際上,在很多立法參與者的眼中,與其對《反壟斷法》抱以太大期望,倒不如用“劃定底限”來概括這部身經各方角力13年之久的《反壟斷法》。全程見證并深度參與反壟斷立法審查修訂的專家組專家,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所長盛杰民就用“妥協”來形容最終落地的《反壟斷法》,他說,“它可能還有很多欠缺,但這種欠缺何嘗不是中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階段性的欠缺所在?” 《反壟斷法》艱難誕生歷程 1994年,由商務部負責起草和調研工作,被列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1998年,再次被列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200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又將該法列入十屆全國人大立法規劃。 2004年,國務院將該法列入立法計劃。 2005年2月,《反壟斷法》又一次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列入立法計劃。 2005年12月,商務部稱《反壟斷法》修改審查已獲較大進展。 2006年3月,政協委員呼吁盡快出臺《反壟斷法》。 2006年6月,反壟斷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首次審議。 2007年8月30日,十屆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反壟斷法草案。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