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
近日,“五省市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五年幾無進展”的新聞引發關注。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養老金改革對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工也有好處。傳統退休體制下公務員出國或下海,養老金就會沒有,而改革之后則受法律保護。
養老金制度改革之所以備受輿論關注,不僅在于中國老齡化水平的倒逼、養老金缺口的壓力、傳統雙軌制的不適,更在于從社會保障的大局來看,改革是抵達“最大公約數”的現實路徑。專家的意見是實現“三個聯動”:第一是基本養老金制度改革與職業年金制度改革要同時動起來;第二是事業單位要全部動起來;第三是事業單位和公務員要同時動起來,否則,事業單位也是有阻力的。
不管如何改,并軌看起來是不二選擇。今年2月下旬,中國社科院發布《2012社會保障綠皮書》和《中國社會保障收入再分配狀況調查》,指出現階段不同養老保險制度的養老金最低是200元,最高10000元,最高相差近50倍,而養老金“雙軌”是造成差距的重要原因。隨后,全國兩會上的有關提案也是熱度不減,譬如全國政協委員、知名經濟學者黃方毅則認為,養老金雙軌制理應并軌,如果暫時做不到那就要大幅提高企業退休職工的待遇。養老金差距懸殊是不爭的事實,也是亟待破解的癥結。
承認矛盾才能解決矛盾,有關方面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一個毋庸置疑的共識就是,對公務員社會保險制度,要進行前瞻性制度設計和試點。其中養老保險制度,2011年就已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牽頭開始起草有關文件,當時總的思路,就是“在事業單位分類制度、人事制度、工資分配制度、財政資金保障改革的基礎上,指導5個試點省市抓緊研究擬定改革試點實施方案和相關配套政策,適時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同時,按照社會保險法的要求,研究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問題”。
從實踐來看,地方上先后已有了行動。2012年4月,深圳市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方案通過深圳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同年7月4日,深圳市政府公布《深圳市2012年改革計劃》,稱當年深圳市將力推公務員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既與企業養老保險制度相統一,又體現公務員職業特點的養老保障制度,采取的是“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做法。盡管從全國層面來說,養老金并軌的具體工作方案和推進時間表仍“待字閨中”,但并軌的表態卻是越來越頻繁。譬如人社部副部長胡曉義日前還表示,無論是養老還是醫療,隨著社保標準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斷推進,“雙軌制”終將合并統一。
日前,“五省市事業單位養老金改革試點五年幾無進展”的新聞又被輿論翻出來晾曬,不過是再一次佐證了改革之難。那么,并軌難在什么地方呢?設身處地來想,誰都不愿意因為改革而使自己的利益受損。并軌的陣痛在于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擔心改革遵循了“削誰補誰”的邏輯,一旦職業年金保障不能到位,千辛萬苦的公職溢價就打了水漂。養老金公平,不僅僅是數字的公平,還有機會成本的公平。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對立的博弈狀態中跳脫出來,訴諸理性與公平,從增量改革的角度,讓短板的部分水漲船高、讓下降的待遇得到合理彌補,而不是一味放大客觀原因下的某些斷裂。一是在并軌前給出合理的、有梯度的職業年金方案,以此彌補并軌后給部分群體帶來的損失;二是以地方試點的教訓為鏡鑒,研究并擬定好全國通用的方案,無論是政府機關還是事業單位,不留死角、不開口子,一視同仁,剛性推進;三是在公共財政的能力范圍之內,加大養老保險體系內的國家保障力度,縮小差距,減少改革阻力。
改革總有陣痛,但還是應最大限度減少對壘。養老金并軌未必是“削誰補誰”,而是立足公共利益,尋求最大化的公平與公正。
(作者為資深評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