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地批發價幾元至幾十元的鏡架、鏡片,在商店柜臺上,身價翻了幾十番。媒體調查發現,個別商家對消費者,有一整套的推銷貓膩。還有商家玩起了文字游戲,山寨國產貨改個英文字母,就變成了國際名牌。(4月15日《新京報》)
眼鏡暴利問題,由來已久,行業一直流行這樣一句話:20元的眼鏡,200元賣給你是講人情,300元賣給你是講交情,400元賣給你是講行情。資深眼鏡人往往會跟朋友透露,內幕很黑很黑,聰明人就不要去亂燒錢。這么多眼鏡店門面光鮮,暴利屹立不倒,顯然不是簡單的“博傻”,肯定是相當有門道的,我們可以以管窺豹,體會不良商家忽悠國人的技巧。
最顯而易見的是一條低成本、高定價、高折扣的鎖鏈。這里面有“魚目混珠”的狡詐、“買櫝還珠”的荒唐、“抱團取暖”的心機,以及“打折打成骨折”的投其所好,拿店老板的話說,一是“行內都這么干”,二是“如果賣價更高,說明你本事強”。商家實施“障眼法”的核心環節是高定價。
當然,高定價要令人信服,和幾分錢的藥賣幾塊錢相比,想讓眼鏡身價暴漲,就需要很多類似“記憶鈦合金”、“航空材質”、“防輻射、防疲勞”的標榜和吹噓,更進一步的辦法則是傍名牌。你以為買的是國際品牌“armani”,其實是山寨國產貨“amani”;這個“法拉利[微博]”很眼熟,讀出聲來,“falali”,該不該啼笑皆非呢?不能說去配眼鏡,就真的眼神不好,病根還是出在很多人英語沒學好,卻學出了英文字母崇拜病,似是而非也就罷了,就算全是中文,頂著一個“洋名”就仿佛籠罩上了一層“光環”,這種現象實已遍布各行各業,成為“信任標準”和“成功符號”。
除了國貨當自強卻不強的弊端,和商家賺“快錢”的思路作祟,眼鏡暴利何以“屢教不改”?投機者甚重、監管不力、還是具有隱藏很深的腐敗成本?我們看到了暴利的冰川一角,卻難以撼動水面下的實體結構,顯然它既不靠扎實的質量,也不靠周到的服務,更不靠群眾的口碑,難道光靠外表光鮮的忽悠術就能這么多年屹立不倒?不必“沉痛”,眼鏡行業這種風氣不過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我們的生活早已遍地荊棘,今天你忽悠了我,明天我再忽悠回去,扎根于互害,又怎能不開出千萬朵奇葩。
文/青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