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鐵道部天價宣傳片牽出腐敗案 > 正文
楊宇立
作為“國有資產的門衛”,審計署不久前公布了鐵道部2011年度財政審計結果。綜合最近媒體報道,公眾得知,鐵道部投資1850萬元制作的《中國鐵路》宣傳片,未按規定公開招標,賬面也對不上。
坦率說,政府部門用公共資金拍宣傳片,既不違法也符合國際慣例。但關于使用公共資金,各國都很警覺,公眾也很敏感。一定數額以上的公共資金支出,被各國法律規定必須招投標,旨在兼顧競爭性供給(節約公共資金)和過程公開透明兩大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在政府和國有企業集中采購行為中引入招投標制度。國務院辦公廳2010年下發的《關于中央預算單位集中采購目錄及標準的通知》規定,2011-2012年,招投標操作起點為120萬元。鐵道部既屬“中央預算部門”,該宣傳片支出金額又在120萬元以上,其顯然沒有按國務院規定辦事。
如今,沒有人會天真地相信出臺一部好的法規就能解決和規范相應問題,但絕大多數人相信改革的力量,相信透明能解決許多公共問題。中國改革一直循著“先引入形式、后賦予實質”的路徑前行,然而,隨著公眾權利意識逐步增強,涉及公益、公利、公共資金等關系的問題,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公用采購問題上全無瑕疵。但目前的公共資金招投標時四處“漏水”不止的現象,根本原因還在操作過程不透明。許多招投標項目搞“蘿卜招標”,使本意為節約公共資金、防止腐敗的制度,反為形式所累,那些項目最終成了要花許多錢保養的“聾子耳朵”。
目前,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部門、領域,公共預算的源頭上還存在著許多潛在違規風險。其中第一道防線,特別是表現為“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的預算方案,不小心也會為公共資金的“黑箱化”使用提供了可能。而且越往基層,地方政府預算案越“簡明扼要”,更不要說未經人代會同意的預算外收費了。
關于鐵道部“問題宣傳片”,恐怕是需要問責誰有權在罔顧操作程序的情況下簽字劃撥1850萬元,以及毫不介意對公共資金的違規使用。
不久前,中央各部門公開了本部門的“三公經費”,今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預算案內容也較以往豐富,均說明中央政府已開始著手回應公眾對公共信息知情權的訴求。公眾對鐵道部“問題宣傳片”發出質疑,及隨后有關機構迅速出手調查相關負責人,可視為我國公共生活進步和公共領域改革加速的積極信號。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