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廬山風景區建售別墅的消息引發外界關注。據新華社報道,就在這個砍一棵樹都必須審批的地方,竟有開發商興建起有產權的別墅來;更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別墅陸續獲得廬山管理局相關部門發放的預售許可證,公然對個人銷售。
無獨有偶,《現代金報》報道稱,浙江金華一個省級旅游度假區內,正在建售當地迄今占地最大的純別墅項目。風景區禁止興建私人商業別墅,中央和地方政府是有明文規定的。而廬山與金華景區別墅項目的共同特征,都是在明知違法違章的情況下 “頂風建設”的。拿廬山景區來說,其管理部門擅自將申請獲批的仰天坪商務酒店改擴建項目變換為“產權式商務酒店”,使部分建成的別墅取得預售許可證,并以商業形式出售,且銷售中承諾 “分紅”的返利銷售行為,也違反國家規定;金華景區的別墅項目,亦違反了國土資源部的相關禁令。
近年來,媒體公開披露的在風景區違規建別墅的事件不少,更不用說還有一些風景區的違規別墅處于“潛伏”狀態。按理說,風景名勝區是人們的休閑賞景之地,屬于公共資源。但是,當風景區一躍變成違規建設的別墅“后花園”,公共資源就被私人“占領”,這不僅破壞了名勝的景致,而且有違社會正義與公平。特別是,廬山的風景秀美、文化歷史厚重,是享譽海內外的世界文化遺產,有著嚴格的規劃限制和保護規定,景區山上的所有房屋產權包括民宅都屬于國家,不存在私有產權,而且廬山當地政府多年來都在醞釀一項計劃,即將山上萬余居民整體搬遷下山,目的是使其與風景名勝區環境的承載量相適應。那么,在這個管理不可謂不嚴格的景區內,產權式別墅又怎么能夠建成并公開銷售呢?
就此而言,近年來的一種怪象值得關注: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禁止以任何形式安排別墅用地,而某些地方違規別墅建設不但從未停歇,而且開發不止。藏身風景區的別墅項目不斷被曝光,一些得到了處理,但又頻頻上馬,叫賣高價,這無疑是受到了巨大利潤的驅動。廬山景區內興建在售的別墅均價高達42000元每平方米,所建別墅總銷售額將達到12.5億元左右;金華景區的獨棟別墅銷售均價為22000元每平方米。如果說企業為追逐利潤 “打擦邊球”,鉆政策漏洞,是一種市場經濟的投機行為,那政府相關責任部門對違法違規行為監管的缺位,則是顯而易見的失職失責表現。因為,違規別墅建設從項目審批到開工建設,再到堂而皇之推廣銷售,都非一朝一夕之事,監管部門不可能毫不知情,原因只能是監管“打盹”了。
很顯然,失位的監管給風景區別墅的建設開了綠燈。那監管為何會出現失位呢?相關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或許是重要因素。如金華景區違規建設別墅事件,當地國土部門說權力有限,只負責土地出讓,其他權力都在規劃部門;而規劃局表示自己只是個職能部門,不可能完全按照規定辦事,需要為地方發展考慮;景區管委會則表明沒有執法權,甚至連編制、人員都沒有,工作很難開展。監管如此扯皮,難怪別墅“趁虛而入”。
監管失位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監管部門不愿意或不敢進行監督管理。現實中,責任心不強、職業操守不夠,工作環境不佳,監管機制不順,或者監管者涉身利益之中,這些都可能導致其動力不足,造成不作為現象。如廬山景區房管局明知違法又向開發商發放預售許可證,多少可以說明這一點。不過,多個部門都為景區別墅開發“放行”,則說明“不敢監管”的問題可能更為嚴重,若果真如此,就有必要對這些違規別墅的 “來龍去脈”好好查一查,公開項目上馬原因的“廬山真面目”。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副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