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長福
歲末年初,農民工的話題總是令人關注。我們發現,農民工這個龐大群體在一年一年地發生著變化,而這種變化與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是密切相關的。
這種變化有哪些?歸納起來,主要在幾個方面。
一是農民工稱謂上的變化。追溯農民工稱謂演變的歷程,可以看到對農民工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不理解到逐步接受的過程。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我國出現第一波以內地農村勞動力流向深圳等沿海經濟特區為主的打工潮,農民工也因此被稱為“盲流”。進入90年代,農民工被冠以“打工仔”、“外來妹”等稱呼,至2000年以后,農民工成為“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到這兩年,人們的共識是,農民工已經成為產業工人的一部分。一個簡單的稱謂,既充滿艱辛和坎坷,也飽含變化與進步。細細品味,這種稱謂的變化實際上表明了社會對農民工群體的認識在不斷深化與提升,表明農民工外出務工不再僅僅關系個人發家致富,而是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城鎮化邁進緊密連接、互相促進的一個整體。
二是農民工待遇上的變化。在政治上,農民工經歷了由“盲流”到產業工人的過程,就業工種也不再有“外來務工人員就業工種規定”等限制;在社會待遇上,農民工由無社保、無醫療、無身份的“三無人員”進入社會保險得到落實,居住戶籍改革加快推進,醫療保障和子女上學逐步解決的階段;在生活待遇上,許多農民工曾經居無定所甚至風餐露宿,現在衣食住行得到保障,作業環境、工作條件、生活環境也明顯改善。可以說,在所有變化中,農民工待遇的變化最直接、最生動、最深刻地闡釋了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理念,也是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理念的具體體現。
三是農民工就業地域上的變化。當初,農民工奔赴深圳等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和內地少數特大、大型城市就業,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等區域統籌發展戰略的逐步實施推進,先富帶后富等理念進一步落實,以及經濟結構調整等宏觀調控舉措的展開,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條件不斷改善,農民工開始向內地中小城市甚至鄉鎮轉移。這一變化表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開始趨向平衡,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
農民工的變化像一曲波瀾壯闊的交響曲,激蕩起伏、充滿艱辛而又昂揚向上,承載著幾代人付出的艱苦勞動,與全社會做出的努力息息相關,與我國經濟社會的巨大進步緊密相伴。透過農民工不斷變化發展的歷程可以看到,我們正在朝著一個更加和諧、更加富裕、更加繁榮的社會邁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