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憲
日前,中國中鐵隧道集團副總工程師王夢恕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從東北到西南,從西北到東南,大部分鐵路項目都停了。 ”據他了解,全國范圍內停工的鐵路項目里程在1萬公里以上,其中隧道里程約占5400公里。中華鐵道網在今年8月份對23個鐵路建設公司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今年鐵路工程建設僅有三成正常施工,處于停工、半停工和進展緩慢的占到70%。鐵路項目大面積停工的現象,正在引起有關各方的焦慮與擔憂。
建鐵路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當經濟增長下滑、衰退,抑或蕭條時,政府將建鐵路作為刺激經濟的具體手段,亦是常規之舉。那么,現在的問題出在哪里呢?顯然,是建鐵路的攤子鋪得太大,4萬億投入“鐵公基”的比重過高,其中,鐵路又是首當其沖。一旦發生通貨膨脹,就會收縮銀根,進而不可避免地出現現在的資金困局。
大面積鐵路停工直接引發的問題,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將不同程度地延長項目的施工期和投資回收期,并增加項目投資,降低項目的投資效益;其二,將發生拖欠工人工資,甚至解雇工人的情況,引發他們的不滿,從而導致相關的社會問題;其三,由此還可能造成新的“三角債”,加劇資金鏈的緊張,造成信用關系的惡化。
為什么在改革開放30年以后,還會發生在計劃經濟時期常見的現象:一旦宏觀緊縮就出現項目停工的局面?這表明,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還未根本轉變,投資管理體制的改革還需要深化,宏觀調控的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條件下,當經濟下滑或衰退時,我們刺激經濟的思路可能會更多樣一些,增加投資是一個方面,還可以通過減稅,增加消費,或更多地增加民生的轉移支付,直接在最終需求的環節拉動經濟復蘇——如果這次4萬億不去鋪那么大的鐵路投資的攤子,就不可能造成今天大量停工的問題。
在投資管理體制,尤其是政府投資管理體制方面,仍然存在計劃經濟的色彩,對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特別是投資回收期、投資風險等的評估還不盡規范。在行政手段干預立項審批的情況下,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過于集中地上項目,不僅在投資時間,而且在投資領域上都過于集中,一旦發生問題,風險也就比較集中,難以化解,致使國家、鐵路建設公司、銀行、供應商和工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應當承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當局的宏觀調控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即便在遭遇這場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與經濟危機時,我們的宏觀調控仍然是可圈可點的。但是,深刻地檢討起來,這次宏觀調控還是存在反應過度、節奏過快以及手段單一等問題。面對全球化以來復雜的世界經濟和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中國經濟,宏觀經濟當局如何把控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大局,還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2008年12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首次提出“不折騰”,在今年7月1日舉行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不折騰”又再次出現在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中。這一精神和要求,需要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加以貫徹。例如,在經濟建設領域,要基本杜絕開工項目特別是政府投入資本金的重大項目,立項開工后又停工的這類折騰。這對于經濟的平穩運行是至關重要的。
當然,在我國的發展和改革都處于轉型的特殊時期,要做到“不折騰”是不那么容易的。但是,正因為在這一時期,我們尤其要防止出現折騰,特別是大的折騰,否則,改革、發展和轉型將遇到更大的困難與阻力。為此,我們要將轉變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深化與政府自身有關的改革,以及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和政策,整合在一個框架中,通過頂層設計,破解其中的難點和重點,以期在這些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執行院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