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事發前一天,京珠高速河南信陽段一輛從威海駛向長沙的雙層大客車,因非法攜帶易燃化工產品凌晨4點左右突發大火,41人在事故中遇難,只有6人死里逃生。這起事故很快被“甬溫線動車追尾”蓋過,7月27日《中國青年報》評論道,“你也許可以說出甬溫線上那個兩歲零八個月的幸存者項煒伊的故事,卻可能沒記住京珠高速客車事故中任何一個人的名字。”
兩起特大事故僅時隔一天,為何我們進行了選擇性的人道關切?7月28日搜狐網做了一個很好的專題“尊重生命與找個批評對象”。它指出,客車事故具有普遍性,而動車事故具有獨特性;普遍性事故會令輿論批評產生審丑疲勞。另外,鐵道部一直高調宣揚中國動車、高鐵技術的先進與安全性,在特大事故面前,民眾得以借機狠狠批評他們。
從道理上講,無論信陽客車事故還是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無辜喪生的生命都應受到同等重視,我們的唏噓、惋惜、憤怒、眼淚不應偏向任何一方,可這兩起事故引起的關注度確實大不一樣。除了搜狐網專題指出的原因外,它與“信息鴻溝”還有些許關系。
信息鴻溝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之間的巨大差距。在那輛嚴重超載的長途客車上的大多數乘客,與動車上的乘客或許并不屬于一個階層。沒人發微博尋找他們,微博上也基本看不到信陽客車事故的信息,他們周圍的人或許也不知道該如何表達對這起事故的追問。
這兩起事故的關注度落差很容易讓人想起2007年廈門PX事件和黑磚窯奴工的事情。二者也基本發生在同一時段,當媒體還在解讀廈門PX事件是中產階層參與公共事務的標志時,黑磚窯奴工已逐步淡出輿論視線。對這兩起事件都有過報道的記者朱紅軍在《廈門的天,黑磚窯的地》中寫道,“在廈門,我親見著,那些為著自己城市的藍天,用短信、用網絡、吶喊乃至付諸行動的白領精英們,可以開著自己的私家車,邊闊論民主政治,邊關心樓價起伏。而鄭州的老袁什么都說不出來,也什么都做不出來。”黑磚窯奴工的家人與廈門市民生活在完全不同的階層,他們還沒有使用網絡的習慣甚至能力。所以,同是重要的公共事件,廈門PX事件能吸引更多眼球和更久關注,而黑磚窯奴工則在海量信息中轉瞬間被遺忘。
用“信息鴻溝”來解讀信陽客車事故與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所引發的天壤之別的關注度,略顯冷血,但這客觀存在。我不同意一些網民所謂“強調信陽客車事故”是為了給“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轉移視線的論調,生命天平上,每一個名字都是平等的。搜狐網專題問得好,“如果習慣了以看數字、看對象的選擇性悲憫,這是不是也是一種麻木?”
這兩起事故也讓我想起前不久杭州“最美媽媽”吳菊英與朱依依的故事。吳菊英用她的雙手接住了不慎從10樓摔落的兩歲女童妞妞,媒體及輿論傾力聚焦;而幾乎同時,19歲的外地打工女孩朱依依在杭州被高樓掉落的玻璃幕墻砸傷了腿甚至面臨截肢,卻鮮有問津。
媒體總是選擇有“代表性”的事件進行傳播并進而匯聚成輿論,我們又都是“輿論河流上的船”;媒體必定要進行“選擇性”關注,而真正敬畏生命的公民,應該有意識地“下船”關注一下輿論沒有聚焦的地方。“信陽客車事故”與“甬溫線動車追尾事故”引發的關注度落差,或許正是我們與成熟公民社會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