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凡
比一張錯誤的地圖糟糕得多的是沒有地圖。即使地圖是錯誤的,但它也可以起到某種正確的作用——消除內耗,重建共識。
這是歐洲戰爭史上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支幾百人的小部隊在瑞士與德國之間的崇山峻嶺間迷路了。給養越來越少,而指揮官發現,在盲目找路的過程中部隊在深山里越陷越深。士氣低迷自不必說,抱怨、指責的情緒日益高漲,部隊甚至已經開始分裂成幾派,準備按各自認定的方向逃命。指揮官心里很清楚,內訌和嘩變一觸即發,但他仍然一籌莫展。
一天,他們發現了山腳下有一座房子。但當士兵們走進屋子的時候,他們大失所望——原來這是一間早就無人居住的房子,除了一些破舊的家具,一點食物也找不到。突然,一個士兵高興地大叫起來,原來他在破柜子里發現了一張發黃的手繪地圖。地圖上畫著一座座山峰,并用拉丁文標了山峰的名稱,只可惜隊伍里沒有誰學過拉丁文。軍官們傳看了這張地圖之后,一致認定,這就是這個地區的地形圖。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希望,各種紛爭頓時平息,士氣為之一振。
指揮官拿著這張地圖想帶領部隊走出死亡之谷。但讓他苦惱的是,這張地圖太過簡略,比例尺很不精確,有時沿著地圖指引的方向行軍,發現前面無路可走。但畢竟有勝于無。他們一邊看地形,一邊猜地圖,兩天之后,指揮官發現眼前是一大片平原,遠處隱約可見幾座村莊。
指揮官一直珍藏著這張救了他一命的地圖。幾年以后,他拿出這張地圖,向自己的一個朋友講述那段“出埃及記”的經歷。這位朋友拿著這張地圖認真地看了起來,指揮官才想起來,他的這位朋友是懂拉丁文的。這位朋友仔細看完地圖,搖搖頭,意味深長地笑了笑,指著地圖上方的那行字,告訴指揮官,這是一張奧地利南部山區的地圖。指揮官先是愕然,隨后恍然大悟。兩個朋友相視而笑。
當我們爭論戰略是什么以及戰略有沒有用的時候,不妨仔細回味一下這個故事。對公司戰略最通俗的理解是:公司經營的方向和路徑。在市場、技術、宏觀經濟環境日益呈現出不確定性、測不準狀態的時候,很多人越來越相信“戰略無用論”,談戰略被認為是書呆子們、商學院從沒經營過公司卻要告訴別人怎樣經營的教授們的事。習慣于危言聳聽的湯姆。彼得斯在反省他的《追求卓越》一書的錯誤時說,根本不存在所謂戰略和卓越,追求卓越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在這個一切穩定的東西煙消云散的時代,管用的行事法則是六個字——“天知道。大膽闖。”
在特定的意義上,他是對的。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唯一不變的是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最不靠譜的恐怕就是戰略規劃之類的東西了。
湯姆。彼得斯是一個獨行俠,一個向具有個人主義情懷的管理愛好者出售意見和慰藉的個體戶。他忘記了一點,組織行為與個人行為常常是大相徑庭的。如果這個故事里的士兵和軍官們聽從彼得斯的教誨——路在哪里只有天知道,我們就大膽闖吧,那么組織的瓦解和個體的毀滅是不言而喻的。
一個人不管面臨怎樣的不確定性,頭腦的清醒和意識的連貫是必不可少的。外界的不確定恰恰要求內在的確定性(定力)來應對,以頭腦的昏亂、飄忽、瘋狂來應對不確定性,其結果是相當確定的——徹底的毀滅。一個組織的正常行為同樣必須以組織具有清醒、連貫的意識為前提。但問題是,由有意識的個體匯集起來的組織并不必然是有意識的,缺乏溝通和共識的個體形成的組織,其組織意識常常是紊亂、無序、妄念叢生的,而紊亂、分裂、無序的組織意識導致的一定是紊亂、非連貫性、自我破壞的組織行為。
那張地圖是錯誤的,但它起到了某種正確的作用——消除內耗,重建共識。它在混亂中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讓無謂的紛爭、搖擺止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它的確不能告訴部隊該往哪兒走才能擺脫困境,但它能讓我們的調整和改變獲得某種連貫性,能保證部隊大致朝一個方向走,而不是今天向南走,明天要北走,最后的結果基本上是原地不動。一句話,比一張錯誤的地圖糟糕得多的是沒有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