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日本地震震動全球經濟 > 正文
劉曉忠
盡管受日本央行持續流動性注入,使日本股市周三出現明顯反彈行情,但全球經濟滯脹的風險概率正在上升。
我們認為,單純從中日貿易結構看,目前中國對日本的出口為出口總額的8%,進口占中國進口總額的13%,似乎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不大。然而,由于日本受災最嚴峻的地區,恰恰為日本半導體、汽車零部件、平板電視等的主要生產基地,且為日本出口中國的主要產品。因此,一旦受日本電力供應缺口致使這些產能未能及時好轉,同時替代性產能無法有效滿足中國需求下,將導致中國相關貿易部門供應鏈斷裂,從而影響到中國加工貿易出口。畢竟,目前中國貿易順差主要由占一半以上的加工貿易部門貢獻,而加工貿易部門的風險敞口將引發中國經濟的下行風險。
地震給日本經濟帶來的產能破壞,短期可能會致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但隨著日本災后重建的布局,日本市場對國際大宗商品的需求,無疑或將助推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以鐵礦石為例,日本地震使全球鐵礦石價格下跌14%左右,但這更多受市場恐慌情緒之影響,鑒于目前越來越多信息顯示,地震可能僅影響大約2200萬噸鐵礦石需求,相對全球每年10億噸的交易量而言市場無疑顯得有些反應過度。而且隨著日本災后重建增加對鋼鐵的新需求,未來不排除鐵礦石受日本重建需求上升而出現持續上漲行情。
同時,日本國內對核安全擔憂和石化能源的氣候變暖擔憂,或將使日本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其能源結構中比重。但在可再生能源大規模使用前,日本仍需加大化石能源進口滿足用電需求,而日本核危機對全球產生的核安全反思,可能也會使其他國家也暫時性地增加石化能源的需求,策略性緩解國民的核安全風險。因此,從短中期看,日本等核能安全敏感度較高的國家將提高對石油天然氣等進口,而為國際能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提供動力。這將增加中國的通脹壓力。
當前,正規金融市場流動性緊俏和部分銀行存貸比超標、吸儲壓力大等現象,反映中國金融脫媒現象相當突出。若考慮金融脫媒給貨幣供應量等帶來的明顯外部性看,當前通脹壓力存在強化之態勢。其二,當前樓市限購令、限價令等調控加碼,使房市吸附流動性的容量下降,在儲蓄負利率下,這些從房市撤出的資金很難為銀行系統吸收,而更可能繼續以金融脫媒的形式潛伏下來尋找投資機會。
3月15日,央票利率上漲并超越3%的存款利率、部分銀行高息攬儲以及同日6個月財政定存中標利率達6.23%,可權作政府備戰貨幣緊縮應對通脹壓力的信號。央行行長周小川(專欄)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防通脹主要傾向于利率政策,更增加了加息等政策可能會走向臺前的可能。當然,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等一旦受日本重建、中東北非局勢影響而出現持續上漲,匯率政策也將成為防通脹手段的必選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