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百事可樂”被法院判決返還“天府可樂”技術秘密——
本報記者 李國 本報實習生 肖陽
12月7日,中國天府可樂集團公司(重慶)(下稱“天府可樂”)狀告重慶百事天府飲料有限公司(下稱“百事可樂”)侵犯商業秘密一案一審判決。重慶市第五中級人民法院判令“百事可樂”停止使用“天府可樂”的技術,并限期返還技術秘密和相關資料。12月8日下午,百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針對判決發表聲明稱,將尊重法院的判決。
有關人士稱,這一判決讓已消失數年的“天府可樂”這一民族品牌,看到了復出的曙光。
然而,“天府可樂”由盛轉衰再到艱難“索回”,同樣給民族品牌也上了一堂生動的警示課。
合資“洋”品牌,看上去很美
“天府可樂”的前身是重慶“美華汽水廠”,也叫“中國汽水廠”,創建于1936年。解放以后最終成為全民所有制企業。1988年,中國天府可樂集團公司下屬灌裝廠達到108個,年產值逾3億元。
1994年1月18日,“天府可樂”與美國百事可樂公司合資。“天府可樂”以土地、廠房、設備入股,在合資企業里占40%股份,共同使用“天府可樂”品牌。百事與天府當初的合作目的很明確,百事是來幫助天府發展的,擴大生產“天府可樂”,讓雙方都取得滿意效益。然而,合資公司當年即虧損1000多萬元,此后更是年年虧損。在合資經營的此后12年中,“天府可樂”從沒從合資公司中分過紅。
“天府可樂”老總錢黃對記者表示,“百事可樂”利用其控股權和經營權,從廣告到銷售,全力推廣百事品牌飲料,合資公司年年虧損。2006年,“天府可樂”因資不抵債,將合資公司的股權賣給了百事方面,天府可樂這一品牌也因此留在了合資公司。從此,天府可樂產品銷聲匿跡。
此后,天府可樂創始人李培全和“天府可樂”高層曾7次給“百事可樂”寫信,索要品牌,但均未得到對方回復。
12年合資,天府落得一場空
錢黃告訴記者,1994年,雙方合資組建了“重慶百事天府飲料公司”。 百事投資1070萬美元,天府將廠房、設備、技術配方、品牌等全部優質資產折價730萬美元悉數投入合資公司,雙方持股比例60%:40%。其中,“天府可樂”商標只獲得區區350萬元的估值。百事方面從原天府1100多名工人中精挑細選了430名進入合資公司,天府則接管近700多名職工及近7000萬元債務。當時,合資公司賬面凈資產為160萬元。
“合資前每年利稅曾高達數千萬元的企業,合資當年就報出1280萬元的凈虧損,第二年虧損2300萬元。合資3年累計虧損逾5000萬元,理由是剛開辦費用高、引進和升級設備,方法是修改會計準則、快速折舊。”
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百事可樂在產品中所占份額的迅速擴大,飲品濃縮液要從百事那邊購入,想讓合資公司虧損變得輕而易舉。十幾年來,中方沒從合資公司分得一分錢,原先的負債連本帶利滾到1億多元,每年利息支出近千萬元。
2006年,天府集團忍痛將全部股份作價1.3億元賣給百事可樂,這筆錢直接被債權銀行劃走。12年的合資,天府落得一場空:產品、市場、品牌、設備、資產全都灰飛煙滅,只剩下一具企業的空殼和500多名職工。
如今,“天府可樂” 539名職工,除了16位在崗管理人員外,其余的皆離崗休養,生活費全靠上級企業重慶輕紡控股集團撥付。
保護民族品牌敲響警鐘
據悉,這場對配方的爭奪戰,僅是“天府可樂”追討品牌的第一戰。
“下一步,我們將再訴百事方面,拿回我們的商標。”錢黃說,明年年初他們將向重慶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百事可樂”歸還天府可樂商標。
實際上,“天府可樂”僅僅是民族品牌“淪陷”的“冰山一角”。在上世紀80年代,國產飲料除了天府可樂外,還有北京的北冰洋、上海的正廣和、哈爾濱等8大品牌。隨著上世紀90年代民族品牌和跨國公司合資的熱潮,北冰洋、正廣和等一些國產品牌不見了,中國8大飲料廠中的7家消失了。部分跨國公司通過合資取得合法進入中國市場的“許可證”,進而掌控市場定價權。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天府可樂”由興盛到衰亡,再到艱難“索回”的歷程,對于中國民族品牌而言無疑是一堂生動的警示課。
該人士認為,部分民族品牌逐漸消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從自身角度考慮,民族品牌往往在被動地等待外資品牌發起攻擊。其次,在具體細節上,比如保護知識產權等問題上,民族品牌往往不夠“警惕”。最后,在部分地區,外資享受著“超國民待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占了原本屬于民族品牌的市場份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