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劉佳來說,一次次的“土地清查風暴”他已經習以為常了。
作為河北某市政府辦公室負責人員,從今年年初開始,劉佳就開始接待上面來的大大小小的土地督察人員。“感覺今年更頻繁,力度也比較大。”劉佳說。
但劉佳也沒有太多的擔心,“無須大驚小怪,也就是走走形式吧。”劉佳清楚地記得,從1995年開始,已經進行了四次土地調控。但地方政府應付這樣的檢查一向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經常說問責,還真沒看到哪個領導被問責。”劉佳說。
“有關部門曾宣稱,對閑置土地‘7月督察,8月約談,9月問責’,而今問責卻不見動靜。”近日,談起當前的“囤地”現象,一位地產評論人士陳重對記者說。
他的話是有所指的,國土資源部今年6月曾公布對閑置土地處理“7月督察,8月約談,9月問責”的時間表。今年“國慶”前夕,國土資源部等三部委決定,對省級人民政府穩定房價和住房保障工作進行考核與問責。對政策落實不到位、工作不得力的,要進行約談,直至追究責任。
然而,“問責”到現在還沒有實行,開發商大肆囤地的消息卻再次刺激民眾敏感的神經。據近日《中國經濟周刊》報道,目前僅125家內地上市房企就手握高達近4億平方米的未開發土地量。而20家香港上市房企擁有的土地儲量更是高達4.2642億平方米!也就是說,中國上市房企囤地逾8億平方米。而從2000—2009年間,全國房企10年囤地總量更高達12億平方米,足夠1.2億人居住。
囤地現象早已是公開的秘密。這些年,有關部門接連出臺政策法規,三令五申遏制開發商大肆囤地,但很多開發商依然我行我素,囤地行為普遍存在。
“房價已經讓普通居民承受不起。如果只是走形式,如果對土地方面的違規行為不能嚴肅追究責任,將問責制貫徹到底,那么調控措施真的要失信于民。”近日,某地一位土地管理部門的負責人對記者說。
打擊囤地變成“狼來了”
“囤積土地是中國房地產市場中最嚴重的問題。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近日,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對記者說。
潘石屹表示,每年國土管理部門都要重申,兩年不開發的土地要無償收回,一年不開發的土地要收閑置費。
“但這些政策從來沒有很好地執行,使開發商膽子越來越大,囤積土地的量越來越多。”潘石屹對記者說。
潘石屹認為,開發商和資本市場對政府的這項政策及其執行,都認為是又一次“狼來了”而已。“今年國土管理部門又說要做重大的、最嚴厲的土地檢查,但現在看來還是不了了之,又成了一次‘狼來了’。”
在眾多的業內人士看來,所謂的打擊囤地,并沒有真的形成實際行動,導致開發商根本不在乎政府的吆喝,不在乎政策的權威。
一個明顯的例子是,有媒體報道稱,泛海建設囤地6年獲利200多億元,賺取暴利。然而,時至今日,被國土部點名的“泛海建設、新世界北京項目”已經開工。
“泛海建設并沒有因此受到額外的處罰,而是通過‘規劃調整’成功規避了政府查處,不存在被政府收回的風險。”陳重說。
在陳重看來,在現實中,國土部門的查處動作顯得“雷聲大雨點小”,這源于地方政府為了招商引資。
“一旦有地方政府身影插入其中,一切就變得‘都不好辦了’。而且,60%的閑置土地都戴著‘政府原因’的帽子。”陳重說。
正因為如此,一道道調控政令下發,而房價卻總神奇地近乎毫發無損,房企屯地是重要原因。
“這不是一個部委就可以完成的重任。”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陳國強表示,打擊囤地土地,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多個部委的配合。
央企“退出”:只退骨頭不退肉
記者注意到,在此前國土部公布的閑置土地名單中,多家央企旗下項目涉及土地閑置,包括中石油、中國網通、中國聯通、中國煙草、中房集團、南方航空等。央企囤地,這是讓國土部更感頭疼的地方。
而在此之前的3月18日,國資委正式發文,為了把央企的注意力集中到主業上來,勒令78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退出旗下房地產業務,并定下了15日的上報期限。
“然而,自‘清退令’發布以來,央企退出地產業務進展緩慢,有些央企甚至根本就沒有動作。”陳重介紹說。
為陳重的話做注解的是,6月份以來,16家房地產央企在土地市場上瘋狂拿地,據不完全統計,僅6月29日到7月1日之間的短短3天,首開股份、北辰實業、中國鐵建、華僑城等國企在貴陽、北京、廣州、天津等城市拿地,金額合計約130億元。
“即使一些選擇退出的央企,也只退骨頭不退肉。好的項目想辦法藏著掖著,有瑕疵的項目拿出來掛牌,當然沒有什么企業愿意接手。”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產企業總裁對記者說。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已經在北京、上海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地產項目的央企接近20家,但成功轉讓的卻只有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的北京金中都置業公司和中石油北京都市圣景地產公司兩個項目。
“房地產‘油水多’,一些央企在退出房地產業務上當然是能拖則拖,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夸大退出的難度,為自身找客觀理由。”陳重分析說。
而在另一方面,陳重也認為,央企退出房地產并非單純的交接那么簡單,簡單剝離可能會產生一些問題。
“如果不動真格,央企退出房地產可能會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陳重說。
期待“問責風暴”
記者了解到,2007年,監察部、國土部等四部門發布了《違反土地管理規定行為處分辦法》(15號令),并于次年6月起施行。15號令中提出的問責方式為紀律處分,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這對地方政府來說,顯然具有更大的威懾力。
但是,事實并不如預想的那么樂觀。盡管此前國土部多次表示,今年要嚴格按15號令對土地違法實施問責。按此前部署,7月督察,8月約談,9月問責,10月查完,但時至今日違法問責卻沒有實施。業界對此唏噓不已。
“媒體頻繁報出的囤地的問題,為什么沒聽到有被問責的呢?”陳重說。在他看來,最怕的是,當初高調宣揚的問責最后無疾而終,而這無疑是“失信于民”。
而近日,徐紹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則明確表示,土地違法問責目前正在進行數據審核確認工作,國土部不會爽約,年內將嚴格問責。
“估計要在11月份,最晚在12月份,年內是肯定要完成的,不會爽約。”徐紹史遲來的表態,迎來贊嘆聲的同時更多還夾雜著質疑聲。
事實上,國土部9個土地督察局最近選擇了77個重點城市,從土地的審批、征轉、出讓、開發一直到它的抵押融資,與土地相關的鏈條進行督察。
“一夜之間,各地風聲鶴唳。相信問責制將起到切實的作用。”一位國土系統的官員告訴記者。
“政策好,不怕等,關鍵是要真正的落到實處。”陳重說。
在他看來,閑置土地清理會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12億平方米中,即使只有10%的閑置土地被收回,對市場也會造成很大的震撼。結果就是增加市場上住房的供應量,房價下跌也就順理成章了。
牛建宏(來源:人民政協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