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生
沉寂近一年的美國控制組件公司(CCI)行賄案近日再起波瀾。美國司法部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國國內有19家企業卷入其中,接受了CCI的賄賂,涉案企業中,一大批名頭響亮的央企赫然在列,中海油、中石油、神華集團、中石化……僅大型央企或其旗下企業就超過10家。這份文件還詳細披露了各家公司涉及的受賄金額及具體的受賄人名單。(《21世紀經濟報道》7月14日)
不知道那些接受了CCI賄賂的人,這一次還能有什么話說?事實上,國外的大型跨國企業在中國以行賄手段開拓市場,已經不是什么新聞了。朗訊、IBM、家樂福、西門子,這些如雷貫耳的外國企業,都因為在中國行賄而受到了所在國司法機關的懲處。此次再度曝光的CCI行賄案,在去年7月即已被中國媒體報道,面對公眾的質疑,國內的涉事企業也曾經有所表態,但“調查結果顯示沒有員工收受賄賂”。其實,外國企業的行賄,不僅僅體現在錢上,邀請企業高管出國旅游觀光、接待高管子女在國外讀書等冠冕堂皇的手段,更容易收到理想的效果。當然,國情有所差別,對“受賄”的認定也會有所不同。面對美國司法部的新文件,我們期待國內相關部門的進一步調查。
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是,這些外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上盯住的行賄對象,大多是國有企業,而且往往是在中國市場十分強勢的央企。即使按照一些央企已有的調查結論,似乎是這些行賄公司部分貪圖小利的員工,打著給中國央企行賄的旗號,私吞了他們上司撥出的行賄款,但是很顯然,他們的上司也是相信中國央企是可以用行賄來收買的。為什么?
在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里,企業只能依靠自身的實力來拓展市場,在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里,任何企業都無法對市場產生絕對的支配,因此,對其行賄基本上不可能產生良好作用。然而,中國在一些行業所實行的高度行政壟斷,卻使市場競爭未能得到充分發育,也給商業賄賂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外國企業在中國的行賄對象通常是大型央企,基本上沒有民營企業,道理很簡單,這并不是民營企業占據了道德的制高點,而是因為他們不具備對市場的壟斷權力,外國企業沒有必要向他們行賄。
壟斷使外國企業在中國的發展舉步維艱,他們只有找出市場競爭對手的縫隙,才能“出奇制勝”。很顯然,在高度壟斷條件下政府和央企所形成的對市場的絕對權力,正是這樣一個可鉆的“縫隙”。而一旦缺乏嚴密的反賄賂網絡,“洋賄賂”就會乘虛而入。
不斷出現的洋賄賂事件影響著央企的形象,行賄者在他們各自的國家接受著法律的審判,受賄者也難逃輿論的質疑。現在,美國司法部對CCI賄賂案的處理,使央企再一次面臨尷尬。希望央企和他們的主管部門,能夠以真誠的態度面對公眾的詰問,查清事實真相。
當然,要想杜絕不斷出現在央企的洋賄賂丑聞,最重要的還是讓其投身于真正的市場競爭中,而不是通過壟斷占有過多的市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