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飚
據6月8日《第一財經日報》披露,短短5天之內,鴻海集團旗下富士康科技已經第二次宣布加薪,董事長郭臺銘有意利用這額外支出的50億元人民幣來“保障員工尊嚴,加快經濟轉型”。
應該如何理解富士康的慷慨加薪?它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有報道稱,美國蘋果等廠商將會進行讓利,提升富士康代工費,以便于富士康改善員工工資。
但筆者認為,富士康更大可能將從其他途徑去緩解加薪壓力,同時,在各地政府頻頻宣布提升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下,它通過先行的方式,可以贏得主動。
就在媒體披露富士康第二次加薪的次日,富士康高管在香港舉行的股東大會上否認了“客戶讓利說”,并聲稱鴻海才是蘋果的代工企業,而富士康不是。同時值得玩味的是,其高管們還表示,將會把部分生產轉向其他低成本地區,包括越南等地。
人們有權利將富士康高管的話解讀為加薪之后的“無奈”之舉,但那也是事實。據了解,自去年以來,受到生產成本壓力的影響,已經有不少外商將生產基地從珠三角轉至印度及東南亞地區。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反映了中國作為全球工廠的地位正在減弱。
這或許并不全是壞事,它使得中國的代工企業們不得不考慮轉型的問題。
另一方面,人們可能有必要認真思考一下富士康連續加薪背后的經濟信號。表面上看,這是一家企業的舉動,可從另一個角度,卻更應該把它解讀為中國通脹壓力的顯現。中國政府2008年開始實施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其對資產及服務價格的驅動效應已在2009年的股市、房地產、消費品等領域得到充分體現,而從全社會來看,員工待遇增長卻極為緩慢,甚至處于停滯水平。眾多行業近年來沒有加薪,而在南方的一些省份,“民工荒”的出現部分反映出現實中加薪的要求。
并且,擁有數十萬員工的富士康一舉將員工待遇幾近翻倍,此舉無疑將起到一定的帶頭作用,因為富士康是代工企業的領頭羊,它的率先加薪會成為一個標桿,帶動其他類似行業的薪酬上揚。在香港,一些港商已經開始擔憂,在北京、深圳等地紛紛提升最低工資標準之后,富士康如此大幅度的加薪,將直接導致港商在東莞及深圳一帶的制造業成本“水漲船高”。
讓人更加擔憂的是,由于這些中小港商無法與富士康這樣的大廠相比,在全球制造業開始向其他新興市場轉移之時,這些港商要么轉型,要么就得被迫離場。那么不論出現哪一種結果,都可能會出現裁員。
因此,在加薪之后,如果全球經濟出現二次觸底,很可能就意味著一波裁員潮的來臨。
(作者系香港理工大學會計與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