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2010年度鐵礦石價格談判 > 正文
邱 林
價格瘋漲的鐵礦石正逐漸榨干鋼鐵業的利潤,這種狀況在中國尤為明顯。在日前召開的第六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國際鋼鐵協會主席、得興集團董事長羅卡表示,在最近幾年中,中國的鋼鐵行業在全球主要產鋼國里最不具收益性。更加令人不安的是,預計鐵礦石價格會繼續上漲,最終達到歷史最高點。(5月12日中新網)
眾所周知,中國鋼鐵企業對進口鐵礦石依存度非常高,2009年已達到62.3%,同比增加了3.07個百分點。正是抓住了這一弱點,今年包括力拓、必和必拓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在內的三大礦業巨頭合力逼宮中國鋼鐵業。他們不僅將價格一漲再漲,巨大的成本壓力令中國鋼鐵企業生存日益艱難。
近年來,國際鐵礦石價格一直“高燒不退”,導致鐵礦石供求關系被嚴重扭曲。自從2003年以來,國際鐵礦石基準價格漲幅分別達到8.9%、18.62%、71.5%、19%、9.5%和65%。即便如此,三大礦業巨頭仍不滿足,為謀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們終于在2010年鐵礦石談判中拋出指數定價機制,試圖以更接近市場的指數價格取代施行40年之久的年度協議價格。
憑借著鐵礦石供不應求的態勢和壟斷地位,今年以來他們統一的談判策略是采取“最后通牒”方式,即提出價格上漲要求后限期答復,不接受就以停止供貨做威脅。作為和中國鋼鐵企業唇齒相依的上游企業,三大礦業巨頭已拋棄了之前“互利雙贏”的原則,同自己的最大客戶撕破臉了。
其結果是,在已結束的談判中,中國企業與礦業巨頭達成了鐵礦石臨時協議。這意味著中國企業長期堅守的鐵礦石長協機制已土崩瓦解,最終只能接受現價結算交易方式,即中國企業必須仿照淡水河谷與日本鋼鐵企業確定的4月至7月鐵礦石價格,接受漲幅近一倍的鐵礦石價格。
據中鋼協統計的數字顯示,如中國企業都與礦業巨頭以現貨價結算,目前現貨價已超出180美元每噸,為2009年單價60美元每噸的3倍。按照2009年6.3億噸的進口量,中國企業全年要多付出超過75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161億元)。按照最新市值計算,這個數字相當于四個半寶鋼股份的總市值。
實際上,今年的鐵礦石談判自開啟之初,中國鋼企便處不利境地。必和必拓幾乎在談判一開始便提出,要以和現貨價掛鉤的合約取代過往的長協價。而在此后的談判過程中,必和必拓的漲價要求從40%開始不斷增加,就連過去一直比較低調的淡水河谷,今年也站到前臺,不但提出高達90%至100%的漲價要求,還一度傳出要退出談判的風聲。
對于礦業巨頭的提價要求,中國企業明確表達了反對的態度,商務部也明確表態要用貿易手段加以支持。此外,歐洲鋼企也在海外進行了“聲援”,歐洲鋼鐵聯盟已要求歐盟反壟斷當局調查鐵礦石市場。歐洲鋼鐵聯盟在遞交給歐盟反壟斷機構的一封信中,建議其擴大調查范圍,以涵蓋鐵礦石定價問題,或者啟動一項針對價格的新調查。
但在強大的“供需關系”因素面前,這些反對的聲音都收效甚微。“中國需求”成為國際市場上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大幅飆升的關鍵理由。基于鐵礦石談判的被動局面,中鋼協不得不拋出“殺手锏”——停止進口鐵礦石兩個月。對此,礦業巨頭依然強硬,通過惜售鐵礦石繼續操縱礦價。
近期的不利消息是一個接著一個。在三大礦業巨頭提出按照季度簽訂價格協議之初,為拉攏中國市場,全球第四大鐵礦石供應商FMG還一再表示,不會跟隨三大礦商,仍將拓展與中國企業的關系。但隨著鐵礦石市場商現貨價“一天一個價格”的飛速飆升,FMG近期表示,將采用三大礦業巨頭一樣的價格向中國企業供貨,從而徹底拋棄了先前的承諾。
可以說,“瘋狂的礦石”已砸斷中國企業的脊梁,幾乎沒有什么回天之力,礦業巨頭們扼制住中國企業的咽喉,讓其成為他們賺取利潤的工具。更令人不安的是,澳大利亞政府日前對外宣稱,將從2012年7月起開征高達40%的資源稅,比原先征收的資源稅提高了37%。他們這樣做是想從源頭上掌控住力拓、必和必拓、FMG等澳礦的利潤。然而,羊毛出在羊身,力拓等澳礦自然會將成本上漲的壓力最終轉嫁到中國企業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