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流報記者王京
伴隨著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白熱化程度的加劇,目前鋼材市場價格開始出現震蕩攀高。在下游需求逐漸加速恢復的2010年,鋼價在成本上升的推動下,似乎也找到了上漲理由。
加之,2010年國家將繼續堅持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社會熱錢依然充裕,此時國內鋼市價格顯得彈性十足。
按照以往傳統,4月1日是鐵礦石談判截止日,也是新一年鐵礦石協議價格執行的開始。但到目前為止,中方與三大礦石巨頭公司的談判仍在進行中。需要肯定的是,鐵礦石價格大幅攀漲已既成事實。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進口鐵礦石約6.3億噸,折算全年進口鐵礦石平均價格為79.8美元(每噸,下同)。而當前鐵礦石現貨報價瘋漲至160美元,約為2009年平均水平的兩倍。
另外,淡水河谷近期宣布已與97%的客戶在新的鐵礦石定價機制下達成協議,進一步以世界巨大用礦需求“強逼”中國鋼企。同時,也加快助漲了國外鐵礦供應商拉高現貨市場價格的氣勢。
鑒于上述情形,此時中國鋼企懊悔的可能不是談判機制的喪失,更多的是“在若干年前就應該做的事情到現在都沒有去做”。
如此看來,得到這樣的結果似乎在情理之中?闪钊速M解的是,這恰恰也成為了鋼廠推高鋼價的所謂“正當理由”。
有人說,鋼廠迫于成本上漲壓力,必須通過提高鋼材出廠價來向下游轉移自己的成本壓力。其實這一點已經得到證實,尤其是近一個月來一波接一波的鋼廠“漲價潮”無疑中說明了這一切。
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產鋼國,但其多年來依舊停留在傳統的追求高產量階段。這一現實不斷導致了國內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出口頻頻受阻、“高端無能、低端無序”等一系列狀況頻頻出現。
其實,面對鐵礦石原材料價格上調,鋼廠完全可以采取一種“限產限售”的方法。
一方面,它可以減少年初相對低價的原料使用,用節約下來的低價原料來彌補下半年高企的原料成本,形成轉移利潤的效果;另一方面,還可以達到“去庫存化”的目的,進一步緩解市場供給壓力。
從近期的各項庫存數據統計看,全國鋼材庫存量已經逼近歷史高位。但仔細沉思,倘若鋼廠采取第二種方式,在實現“去庫存化”的同時,對市場信心亦將起到強烈刺激作用,亦有可能會間接助“漲”鋼價回升。
顯然,這兩種方法都將淪為鋼廠上調出廠價格棋盤上的一枚“棋子”。
所以說,在新的應對機制尚未出現之時,國際鐵礦石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定將掀起國內鋼價的“上漲浪潮”。但是無論鐵礦石價格漲幅多少,國內鋼鐵企業都應該改變這種“過多地寄希望于通過上調出廠價而向下游轉移成本壓力”的錯誤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