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姍姍
隨著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和力拓這三大礦山巨頭相繼公布放棄傳統的鐵礦石年度定價機制,轉而與越來越多的客戶簽訂期限更短的靈活定價合同,中國鋼廠在今年是否“就范”目前依然是個謎。
據筆者了解,雖然中國官方依然聲稱希望堅持年度定價,但中方維持傳統定價機制的形勢并不樂觀。目前,至少有一家礦山巨頭已在與中國的鋼廠客戶進行一對一的洽談,希望更多的鋼廠接受定價周期更短的合約,比如每個季度定價,甚至每日定價。
從目前三大礦山公布的談判進展來看,三大礦山企業都沒有像往年一樣公布談判的具體價格甚至是價格合約的時限,筆者相信未來也不會進一步公布合約的細節。因為現在礦山企業與每一家鋼廠談判的合約都開始有所不同,不管是在價格漲幅還是合約時限上。
這也意味著,一家企業達成協議其他企業都將跟隨并延續一年的價格談判機制已一去不復返,鐵礦石價格會像銅、鋁等大宗商品一樣,走上以更短期價格為基礎的交易價格和定價體系。
其實,對中國鋼廠來說,目前的混沌狀態可能早已習以為常,因為去年中方就沒有與礦山巨頭們達成一個年度價格協議。去年的實際情況是,中國的鋼廠每隔一段時間都各自與礦山企業商談一個固定價格進行鐵礦石買賣,這樣的情況已持續了一年。
不過,今年的情況可能還會有所不同。去年中國鋼廠與礦山商討價格時,還可以以日韓企業與礦山簽訂的年度長協價格為基礎,而今年,所有鋼鐵企業簽訂的短期價格都成了“秘密”,定價依據則更傾向于現貨市場。
這樣造成的結果很可能是,此前在鐵礦石采購成本上相差甚大的國內鋼廠,如今在鐵礦石這一最大的原材料采購成本上越來越趨同,擁有年度長協價格優勢的大鋼廠,要再想通過低于現貨價格最高達100美元/噸的成本優勢,與只能在現貨市場采購的小鋼廠競爭,砝碼正在逐漸減弱。
當然,這并不是說沒有了年度長協價格優勢的大鋼廠就必然會被淘汰。一方面,如果在銷售、管理以及其他原材料成本上加強控制,大鋼廠同樣可以擠出更多利潤空間;另一方面,如果產品適銷對路,增加的成本也依然可以向下游傳導。
因此,現在視鐵礦石定價機制所發生的變化和未來進一步變化的趨勢,并從成本控制和市場開拓等各個方面找到更有效的生存之道,遠比將命運寄托在礦山企業改變主意、重回傳統定價機制要現實得多。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鋼廠更應考慮的是,如果鐵礦石的定價機制進一步演變為指數定價甚至是衍生品交易風靡,作為鋼廠應做些什么,才能盡量扭轉被動。
事實上,目前在石油、鎳等大宗商品領域,已充斥著每日定價和衍生品交易,而中國企業在這些大宗商品領域所發出的聲音,要么是痛斥價格被炒作,要么是被國際投行“忽悠”后在衍生品交易上虧損連連。而目前在鐵礦石領域,也的確出現了更多機構在制定鐵礦石價格指數,更多投行開始為推廣鐵礦石衍生品交易而忙碌的現象。
世界不會因任何人的落后半拍而放慢改變的腳步。如鋼廠盡早適應這些變化,儲備相關人才,讓衍生品交易也為我所用,真正起到套期保值、防范現貨價格上漲風險的作用,不是就能在變幻的市場環境中笑傲江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