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
國際市場供需格局中,戰略控制力量互相博弈,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誰就掌握了定價權。三大鐵礦石供應商能漫天要價,原因是他們牢牢將供應份額控制在自己手中,造成鋼企必須依賴他們的貿易格局
鐵礦石供應商要提價80%—90%的風聲,給世界鋼鐵企業帶來軒然大波,歐洲鋼鐵工業聯盟甚至被逼得跳起來“強烈反對”。同樣耐人尋味的是國內對優勢稀缺資源的無序開發,出現“黃金賣出蘿卜價”的怪狀。
國際三大鐵礦石巨頭之所以敢提出讓世界鋼企發狂的漲價要求,原因是他們壟斷了世界70%的鐵礦石資源,從而獲得了資源的定價權。而讓國人困惑的是,我國的鎢、銻、稀土儲量世界第一,年產量更占全球80%以上,這些稀有金屬的出口價格卻起伏不定。以稀土為例,從1990年到2005年,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平均價格卻被壓低到最初的六成。后來盡管出現回升,但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賤賣現象重新抬頭。
常言道:“物以稀為貴”。也就是說,價格大致與物品的稀缺性是成正比的,物品越稀缺,價格就越高。稀土、鎢、銻這類東西之所以稱為“稀有金屬”,原因就是儲量稀少。而這些稀有金屬作為現代工業、國防及高新技術應用中的極為重要的功能材料,是一種極其珍貴的戰略性資源。很遺憾,價格一漲再漲的鐵礦石,雖然沒有“稀有金屬”的頭銜,但人家想謀求“鐵礦要賣金礦價”的企圖日益強烈。
出現如此違背經濟常識的“此消彼長”,我們的稀土,到底比鐵礦石差在哪兒?
一言蔽之,差在定價權的掌握上。
國際市場供需格局中,戰略控制力量互相博弈,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誰就掌握了定價權。三大鐵礦石供應商能漫天要價,原因是他們牢牢將供應份額控制在自己手中,造成鋼企必須依賴他們的貿易格局。反觀我國的這些稀有金屬行業,各自為政,散亂無序。分散的企業主體,一點蠅頭小利都可能引發他們競相濫采賤賣,致使一些發達國家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有金屬,轉而低價從我國進口實施他們的戰略儲備。
大國博弈,落子鏗鏘。慶幸的是,國土資源部近日已發出《2010年鎢礦銻礦和稀土礦開采總量控制指標的通知》,開始源頭治理,邁出了攏指成拳的第一步。
治標的目的是治本。一方面,要通過鼓勵優勢企業的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鼓勵鎢、銻、稀土深加工,拉長產業鏈,將資源優勢打造成為產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