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看待“國進民退”
所謂的“國進民退”,也并非就是洪水猛獸
時下這一輪以煤炭業、鋼鐵業“優進劣退”、“大進小退”為代表的整合潮,引來不少擔憂。比如同樣是航空公司,民企背景的東星航空破產了,說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央企背景的東方航空,巨虧之后政府注資救助,并予以巨額信貸支持。另一國企京東方,在2008年凈虧8.08億元、今年上半年凈虧7.49億元的情況下,仍有能力斥資280.3億元建一條第八代液晶顯示器面板生產線。
也因此,當伴隨著山西煤改、鋼鐵業整合讓大量民營資本向國企轉移的同時,民間更多地擔憂這是一場有關“國進民退”運動的序幕。
如何辯證地看待這一“國進民退”現象,在當下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其實,在此輪經濟危機中,廣大央企和地方國企,作為中國經濟的中堅力量,確實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理論上提出的所謂“國進民退”問題等,客觀上體現了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國有企業發揮的作用大了。所謂的“國進民退”,準確的理解是應叫“大進小退”。經濟危機就像百丈風浪一樣,小船肯定先被掀翻,大船抗風浪能力高,當然能夠挺住。如果大船也被掀翻了,海浪就滾滾進倉,那后果就不堪設想。
實際上目前的國有企業,除了央企中的少數是國家壟斷以外,基本上都企業化了。在這種情況下,國有資本基于市場的運作就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項目有利可圖,投資對未來的發展有利,它就會去做。比如中糧和蒙牛的合作,就是雙方在雙贏預期下的一次合作。當然,這里面的前提是國有企業確實強大了,與十幾年前確實不可同日而語。在抵御這一輪經濟危機當中,如果沒有國有企業的發展和貢獻,中國國民經濟確實會遇到很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國有企業有了一定的發展,這是一件好事。它的發展有多種因素,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這是多年來國資國企改革的結果,是歷史的延續性發展。第二個因素是2002年、2003年在抗擊亞洲金融危機以后,中國企業經歷了經濟周期的調整,有了一些自己的經驗,因此在這輪危機中能抗得住。
不可否認,當前的經濟危機加劇了中國產業升級轉型的緊迫性。中美輪胎特保案的發生,讓勞動密集型工業的生存更加艱難。在各國均受經濟危機困擾的情況下,再多的“輪胎特!币彩强梢韵胂蟮。
因此,當前的經濟大背景決定了中國工業發展自然而然會向資本、技術密集行業傾斜,而國有企業在資金和風險承受力等方面似乎更具優勢,所以,即使造成所謂的“國進民退”也并非就是洪水猛獸。
當然,我們如何依靠拉動內需的整體政策,增加國有企業占有資源的產出效率,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確實還有很大空間,這也是國企屢遭外界詬病的重要原因。
此外,國有企業要獲得更多的民意,其存在的前提是要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而且政府要對其進行必要的監管。如果縱容國有企業借助行政權力和金融優勢壯大自己,擠壓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這樣既不公平又無效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