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特約評論員 劉洪波
河北武安市受一央企下屬的兩家國有鐵礦非法排放尾礦之苦,民營礦山因之而關停,河道和村莊因之而污染。地方對之無可奈何:“這需要新聞媒體加大監督力度,只有公開曝光后才能引起上級領導的關注,問題才好解決”。
央企與駐在地的關系,這是一個極端的樣本。情況通常并不如此糟糕,然而這個樣本,顯示了兩者關系本質上的真實狀況,“他們……根本不把地方執法人員放在眼里”。為什么這樣呢?武安市不肯透露姓名的領導說的是 “他們是中央企業,自恃財大氣粗”。其實,這跟是否財大氣粗也沒太大關系。
中央企業、地方政府,這里面包含著兩組相對的概念,中央和地方,企業和政府。企業和政府,關系容易處理,多數情況是企業被政府拿捏;中央和地方,關系也簡單,地方應服從中央。然而,這兩組概念組合成為中央企業和地方政府,就如同發生了化學反應,意蘊變得豐富而搞怪。
就服從與管制關系來說,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方向性是一致的,而中央企業與地方政府,這樣的概念組合,邏輯語義上類似于“大的小”與“小的大”,兩個在管制關系上就蘊含了可以相互拮抗的意味。多數時候,兩者你來我往,事情好說,地方政府還常常熱忱歡迎中央企業駐在當地,以帶動發展;然而要頂起牛來,變成河北武安與中國五礦的樣子,吃虧的一方就只好寄望于“上級領導的關注”了。
中央企業與地方政府,并沒有先驗的吃虧者。武安吃了五礦的虧,這是地方居下風;但在別的地方、別的事情上,也可能是央企吃地方的虧,例如央企周邊治安混亂、央企在地方辦事阻礙重重等情況,也往往有之。
不只是央企,舉凡是行政關系與屬地關系不相重合的情況,都可能產生不能按正常邏輯來處理的“頂牛”狀況。省屬企業與駐在地方、中央事業單位與駐在地方,關系都類似。
這種頂牛狀況會存在,是法治水平低下的證明。中央企事業單位也好,地方政府也好,如果處在依法治理的社會里,沒有什么關系難處的。但法律實在太綿軟了。五礦集團的企業在武安制造污染,地方執法人員無能為力;別的地方,可能地方政府不向中央企業提供正常服務,央企也無能為力。在這些情況下,沒有有效的依照法治社會解決問題的途徑,只有想辦法引起或者請求“上級重視”,然后通過批示或親自到場來“依法解決矛盾”。果真如此,“法”已經不是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而是實現“指示”的一個有效工具,權威在“指示”那里。
中央企業與地方政府,在頂牛狀態下,能夠找到的解決途徑是“領導重視”,這是行政上下級關系的權威性;在一團和氣的狀態下,雙方依賴的是人情關系,或說“相互買賬”的關系。從治理來說,雙方之間其實是沒法律什么事兒,也沒有邏輯什么事兒。
法治社會里,一個企業、一個機構或者一個人與駐在地政府之間沒有那么多沖突,甚至沒那么多交道要打。大家都在法律框架下去辦自己的事就行。河北武安與中國五礦之間發生的事情,如果只是讓人討伐一下央企的跋扈,意義將是被浪費的,也是過于簡單化的。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