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2009年出現的“地王”雖然與2007年的背景、性質不同,但最終的結果都是大量的土地閑置。而且此輪的閑置可能比上一輪的更為嚴重。
本報記者 魏珍妮報道
入秋的天氣仍然焦灼悶熱,太陽雖已沒有了盛夏的兇猛,但陽光射在光禿禿的地上依舊刺眼。大興區黃村鎮衛星城北區17號地位于金星路附近,南北是翡翠城項目,它是華潤置地(武漢)發展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經過194輪競價以14.3億元的高價拿下的,樓面地價達到6290元/平方米,溢價率達到180.39%。
周圍的居住區已發展得比較成熟,距離在建的大興線也不遠,但這塊躺了一年多的2007年“地王”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景象卻是,裸露的土地,高高的雜草,除了平整過的地面外,沒有絲毫動工的痕跡,只有偶爾飛過草叢的瓢蟲守衛著這塊土地。
2009年5月以來,全國“地王”頻現,房價應聲而漲。另一邊,2007年拍出的“地王”依然按兵不動,大量土地雜草叢生。2007年是“土地為王”的黃金時期,全國一二線城市誕生了大大小小20余個知名“地王”,一兩倍的溢價率稀松平常。
據合富輝煌一份報告顯示,廣州2007年拍出高于當年平均樓面地價的“地王”共有27塊,但到目前為止,未售或未動工的“地王”還有24個,其土地面積相當于2008年全年出讓的住宅用地總量。
事實上,開發商捂地的現象并不是廣州獨有。據中原地產監測的國內12個城市的土地數據,梳理了40家知名地產商自2003年到2009年上半年獲取的270幅土地狀態之后發現:這些地塊中,除去在售和售完狀態的土地,有57%的土地尚未入市。其中,27%的土地還處于待開發狀態,30%依然處于規劃在建狀態,尚未形成實際的房源銷售。
一方面是用地指標緊張,新“地王”不斷涌現;一方面則是大量土地批出去以后卻開發緩慢,沒有形成投資量。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教授李恩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地王”的出現是由于國有企業的強勢介入,雖然與2007年“地王”出現的背景、性質不同,但是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大量土地閑置,而且,此輪可能比上一輪的閑置更為嚴重!
貴州大學城市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北大縱橫管理咨詢公司高級咨詢顧問項凱標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從歷史的經驗來看,“地王”的結局不好的偏多,它的所謂“社會效益”大于其本身的“經濟效益”。
李恩平不無擔心地表示,國企做“地王”,但是其房地產經驗并不豐富,開發的經驗不足,對于其投資房地產的前景并不看好,也很難說對房地產健康發展帶來實質性好處。土地撂荒的情形恐會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