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業界都在猜測,中國孤軍奮戰的鐵礦石談判僵局將如何打開突破口,如何在三大礦商的驕橫中有尊嚴地收場。FMG的登場打開了一扇窗,中國負重前行的鐵礦石談判正迎來新起點。
有分析認為,此舉的象征意義大于現實意義,因為FMG在鐵礦石的陣營中還只是個“小弟”,目前設計產能4500萬噸,跟“兩拓”動輒上億噸的實力很難抗衡,中國每年的需求量則至少五六億噸。也有人認為這是個“臺階”,讓騎虎難下的中鋼協找到了臺階。
但有幾個背景不能忽視:其一,除中國以外的鐵礦石談判都已塵埃落定;其二,近一段時間現貨礦一路飆升至110美元;其三,中國在大量地進口鐵礦石。在這種背景下,任何進展都實屬不易,而“中國價格”的出現,至少有如下三層意義:
其一,實現了中國所要求的更大的降幅,盡管還不夠大。其二,半年定價機制改變了以往一年一約的方式,這也許會增加價格波動,但過程會更透明。其三,向國內統一價格進發。國內鐵礦石貿易整頓刻不容緩,中鋼協祭出“統一全國鐵礦石價格”的利器,這一行動需要礦商的支持。
當然,這些都圍繞著一個核心——構建中國鐵礦石談判新模式。礦商們多年的盤剝,讓中國鋼鐵界深深體會到,建立一個新的談判模式才能長治久安。“中國價格”的誕生只是第一步,面對三大礦商的壟斷鐵幕,沮喪與暴怒都于事無補,博弈絕非一朝一夕,周旋注定曠日持久,現在還遠不是歡呼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