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不干膠巨頭被曝在華賄賂地方官員 > 正文
作者: 張培元
前不久,國內外媒體曝光了全球不干膠巨頭、美國艾利丹尼森公司在華行賄的丑聞。該公司總部隨后承認旗下子公司通過行賄手段,從江蘇無錫市公安部門獲得利潤豐厚的合同。(8月10日《重慶晚報》)
《晏子春秋》有言:橘生淮南為橘、淮北為枳。反腐似乎也遇到了一個類似的命題。近年,跨國公司在華行賄現象愈演愈烈。一些在國外原本很守規矩的企業,在中國卻敢于大膽賄賂。
原因何在?美國《反海外賄賂行為法》中有一項嚴厲規定:美國公司在海外的賄賂行為一旦被查,其總部、跨國公司的所有集團都將受到法律追究,且美國政府的采購訂單也將對其停牌。所以,當媒體捅出美國艾利丹尼森公司在華行賄丑聞后,該公司的第一反應就是老老實實投案,而它所懼怕的倒不是媒體曝光,而是美國法律的嚴懲。
大名鼎鼎的美國不干膠巨頭,從來不敢以賄賂“粘”美國官員,來到中國便露出狡猾一面。更加令人稀奇并耐人尋味的是,其“粘”行暴露后,不怕中國法律制裁而更怕美國法律懲罰。鮮明的對比,從一個側面揭出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現象背后的制度根源。
我們的法律和制度,對商業賄賂太過仁慈了。一個巴掌拍不響,受賄與行賄原是一對孿生兒,在很多反腐行動中卻嚴此而寬彼。最典型的莫過于貪腐1.9億元的原中石化總經理陳同海、貪腐超過億元的原首都機場總經理李培英等大案,貪官倒臺落馬身敗名裂,眾多行賄者卻毫發無損。企業行賄風險成本如此低,怎能遏止其彎道超車的行賄沖動呢?
一片“不干膠”,在不同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黏度”,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反腐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