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鐵礦石談判要拿下一個合理價已相當困難。不過對中國而言,價高價低已不是頭等大事,借機建立一個新模式更具戰略意味。
“統一鐵礦石定價”的口號承載了中國這個國際鐵礦石最大買家此刻的復雜心情與切除頑疾的決心。一連8年,我們都在忍受礦商們無情的盤剝。三大礦商壟斷著全球七成鐵礦石資源,微弱的“中國訴求”淹沒在礦商年復一年的暴利中。有數據顯示,僅僅去年,中國鋼企們就為此一項原料多付了1800億元。
痛定思痛,產業界已深切體會到,長痛不如短痛,建立一個新的中國式定價模式已超越了價格本身。如果不能獲得更低的價格,就不如借機整頓鐵礦石市場。如果對混亂的貿易市場放任自流,悲劇還會繼續。
“統一定價”要達到幾個目的:其一,現貨礦逐步退市。長協礦與現貨礦并存是一大怪現象,尤其今年以來,礦商們為制造需求繁榮的現象,大量向中國推銷現貨礦,令本就艱難的談判盡失籌碼。中鋼協數據表明,今年上半年現貨礦占進口總量的比重居然高達近83%。這種價格雙軌制無疑是大量投機、炒作行徑滋生、泛濫的“溫床”;其二,國內需求擰成一股勁兒,增加談判話語權。礦商們說一不二依仗的是壟斷地位,相較之下中國鋼廠太過分散。今年就出現了小鋼廠各自為政,被分頭擊破的狀況;其三,為緩慢的鋼鐵業兼并重組制造市場機會。
不過,更加現實的問題是,“統一”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強有力的執行手段。首先,代理制面臨執行的現實困境。誠如羅冰生所嘆,代理制并非剛剛出臺,但進展緩慢。無論是大鋼企、貿易商還是小鋼廠都不買賬,因為其中的油水太多。其次,誰來監督代理商?怎樣保證中小鋼廠也能享受到公平的價格?另外,中鋼協只是一個行業組織,對于會員尚有約束力,而對于非會員恐怕就鞭長莫及了。整頓鐵礦石貿易刻不容緩,也許,這一行動需要從立法的高度來護航。
焦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