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際金融報消息7月23日,中鋼協副會長李效偉對外聲稱,遲遲不決的鐵礦石價格談判可能在10天內結束。與此同時,李效偉強調,中國不會接受降價33%的首發價格。李效偉的表態似乎讓中國鋼鐵業內外看到了希望——鐵礦石談判僵局即將打破,中國鋼鐵企業日夜盼望的“中國價格”也將面世。不過,在筆者看來,這似乎更多地是一種美好的愿景。
回顧一下中國歷年的鐵礦石談判歷程就知道,從2002年參加一年一度的鐵礦石談判開始,中國幾乎沒有取得成功的先例(雖然2007年中國曾取得漲價9.5%的先發價格,但當時更多則希望價格能下跌)。而隨著進口鐵礦石數量每年在迅速增加,中國越發想掌握談判的話語權。理由很簡單,再不取得話語權,中國鋼鐵業的損失將會越來越大。有關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幾年,由于鐵礦石價格年年上漲,中國鋼企因此損失超過7000億元,比中國鋼企的利潤總和還要多。痛定思痛,中鋼協終于在危難之時欲一顯身手,決定憑借著中國鋼企巨大需求量優勢(去年占世界鐵礦石海運需求總量的52%),取得“大客戶”優勢。
雖然從市場規律來看,客戶需求量越大,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越強,但這種規律在中國鋼鐵行業市場上似乎得不到應有的體現,甚至相反,這種優勢恰恰成了最大的“劣勢”。本來,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深陷困境,各大礦產資源生產商也都因此墮入經營困境之中,比如力拓公司就曾因為高達近40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迫不得已一度與中鋁公司達成注資195億美元的拯救計劃。但在鐵礦石談判中,困境中的力拓卻一再表示,中國經濟將在下半年復蘇,中國的鐵礦石需求巨大,鐵礦石價格將因此回升,憑借著這個借口,其拒絕了中國要求鐵礦石降價40%-50%的提議。顯然,中國的規模優勢變成了規模劣勢。
除了要命的“規模劣勢”,中國鋼企內部因為各自利益的不同,各懷心思,互相爭斗,在鐵礦石供應商的分化瓦解下,紛紛與之簽定城下之盟。更令人難以想象的是,有些鋼企高管為了自己利益,甚至把整個鋼鐵行業的秘密透露給供應商。這種說法并非沒有證據,力拓間諜案就充分表明,一些鋼鐵企業在做損害整個行業乃至整個國家的事情。內部的不團結,再加上供應商掌握了鋼鐵企業的談判底牌,中國鋼企焉是談判對手?
為了應對力拓等供應商的各個擊破,中鋼協作為鋼鐵行業的領導者,曾在商務部等相關政府部門的授權下,對中國鐵礦石市場進行了所謂的整頓,不過由于其自身的行政權力有限,手段單一,再加上與各大鋼鐵企業千絲萬縷的關系,導致其在鐵礦石貿易秩序的整頓上,見效甚微。我的鋼鐵網最新資料顯示,7月27日,中國進口鐵礦石價格依然堅挺,現貨63.5%的鐵礦石報價在94-96美元/噸,已經遠遠高于日本新日鐵的首發價格。中鋼協在價格上已沒有任何優勢資本可言。
歷史經驗、內外部環境、現實狀況、天時、地利、人和,中國已不具備任何優勢,在此背景下,中國除了無奈地接受33%的降價幅度,筆者看不出還有其他更多選擇的余地。(傅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