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9年鐵礦石談判 > 正文
陸志明
前有歐盟、美國對中國出口鋼材的征稅威脅,后有力拓、必和必拓等鐵礦石巨頭拒絕降價。在次貸危機全面引爆實體經濟危機之際,中國鋼鐵行業不得不面對前后夾擊的困境。據媒體披露,自6月起,力拓借口中國在金融危機時期未履行部分合約,已向中國鋼鐵業提出了金額高達90億美元的“索賠”要求。
力拓索賠的主要依據是,金融危機時期,在一共長達8個月的時間內,由于中國鋼企推遲出貨、甚至取消船只,導致其鐵礦石業務共計損失50億美元;涉及租船費用差價、海運差價方面則另需補償40億美元損失。同為國際鐵礦石巨頭的必和必拓也提出了類似的索賠要求。
從表面來看,力拓等國際鐵礦石巨頭的索賠案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實際狀況并非如此。力拓在鐵礦石現貨價格高于長期協議價格時,同樣以種種不可抗力為理由減少長期協議價格礦石供給,而實際上其總供給量卻有所增長。一旦鐵礦石現貨價格低于長期協議價格時,力拓等供應商就開始搜集中方拒絕執行長期協議價格的信息,并以此作為要挾中方放寬降價幅度的談判籌碼。力拓等國際鐵礦石供應商之所以能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其實力和規模效應。
國家之間的外交政策主要取決于國家實力,一旦各國之間相對實力發生變化,先前的國際關系格局注定要生變;一國實力不夠強大,就只能被迫接受傳統的國際關系。中國鋼鐵行業也處于這樣微妙的時期,雖然中國鐵礦石進口量已超越其他國家,但中國鋼鐵行業尚未形成一致對外的談判基礎。就外部環境而言,在力拓與必和必拓等國際鐵礦石巨頭依然壟斷鐵礦石出口的狀況下,中方難有作為。
中國鋼鐵行業若想有效應對此類危機,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首先,任何共贏的協議都需要努力爭取而來。即便簽訂了相關合約,只要條件允許,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一方就有充分動力違背當初的協議以獲得更高收益。因而,在短期內無法改變市場強弱格局的情況下,必須爭取更為全面有效的協議條款來規避未來潛在的風險。如果力拓借助“不可抗力”進行違規操作,中方也可同樣將次貸危機作為不可抗因素,并制定相應條款保障中方利益。
其次,要想改變中國鋼鐵行業所面臨的不利局面,必須將中國提升至與力拓等供應商對等的地位。要實現這一目標,須切實整合現有的鐵礦石進口企業權限。當然,這一整合過程應盡量排除行政命令的干擾。事實上,中國與力拓等巨頭的鐵礦石談判早已經歷數年,在此次次貸危機爆發之前,鐵礦石價格一直處于飆升狀態,雖然早有人提出要整合現有鐵礦石進口資源,卻屢次無功而返。
根本原因在于,以國內大型鋼鐵生產企業為主的鋼鐵行業協會與中小鋼鐵企業的利益未能協調一致。據相關媒體披露:中小鋼鐵企業之所以拒絕和大型鋼鐵企業合作,是因為他們無法從鐵礦石價格談判中獲益,甚至以往大型鋼鐵企業將其購入的長期協議價格礦石高價轉賣給中小民營鋼鐵企業。如果利益協調機制不能健全,合縱以對付強敵的戰略聯盟勢必無法成功。
而如果對鐵礦石供應商而言,以逐個擊破的策略瓦解中國鐵礦石價格聯盟是其核心戰略,那么,中國鋼鐵行業協會就應聯合各方力量,而非以行政命令集中鐵礦石進口權限。更何況,鋼鐵業這一充分競爭的市場是國家行政力量早已退出的領域,廣大中小型鋼鐵企業也是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鋼鐵行業協會應以共同議價、共享收益的市場化模式整合鐵礦石的進口權限資源。
(作者系金融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