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評論 > 2009年成品油價格第三次上調 > 正文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葉書宏、任芳、王昊
從6月1日到30日,國際原油期價從每桶68.06美元漲至69.89美元,上漲2.7%;在此期間,北京汽油價格卻從每升5.89元上調至6.37元,漲幅8.1%。與美國汽油零售價格相比,中國的汽油價格大約高出1.8元。一些消費者對此感到困惑:國內成品油價比美國還高合不合理?如此油價形成機制還算是“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嗎?
油價快速上漲,誰得好處最多?
一些消費者抱怨說,作為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卻要承受比世界發達國家還高的汽柴油價格。那么,在全球成品油價格分布曲線上,多高的價格才是比較合理的位置呢?
“相對于中國的經濟實力和消費水平,中國成品油價格偏高了。”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說。他指出,按照目前每公升6.37元的油價,剔除政府稅收后石油公司真正拿到的銷售收入約4.08元。以美國新澤西州為例,30日油價為2.524美元,折算后每公升約4.56元,剔除稅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64元;英國國內油價在12.2元時,剔除稅收后石油公司拿到3.294元;日本國內油價在7.5元時,稅后石油公司實際拿到3.4元;此外德國石油公司的企業銷售價格一般也在3.05元左右。
從剔除政府稅費后的成品油“裸價”可以看出,中國目前的成品油價格確實比美國高。另一方面,從石油公司拿到的銷售收入來看,中國的石油公司拿到的錢是最多的,甚至高于部分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韓曉平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石油企業仍宣稱面臨虧損壓力,只能說明其經營效率和成本控制還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高于美國并非此次調價后的結果。從2008年10月開始,北京市93號汽油價格就超過了美國價格,其間的差價一直保持在每升2元左右。2009年5月,隨著國際油價的上漲,兩者之間的差價縮小。5月31日調價前,北京汽油價格比美國普通汽油價格平均高1元,5月31日調價后,較美國汽油價格平均高出1.33元。
“德國成品油政府稅率高達120%,但是德國所有的公路不收過路費,而中國的物流成本較高,除了批零環節的稅費,還要繳納過路費、過橋費等,如果把這些費用加進來,中國消費者實際承擔的成品油價格更高。”韓曉平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鄧郁松認為,美國油價不是政府定價,而是企業自主來定價。相比而言,我國成品油市場競爭性不強,所以還不能完全通過市場化方式來定價。簡而言之,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這需要其他方面的配套措施。
“油價高過美國無所謂合理不合理,但漲價的背后折射出制度設計有待于改進的方面!表n曉平解釋說,粗略地看,目前國際原油價格按70美元計算,每公升價格約為2.49元,也就是說,北京6.37元的汽油價格中僅有2.49元以內的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相關聯。過去一個月國際原油價格每公升上漲了0.13元,而此次北京汽油價格卻上調了0.45元。
“此外,國際原油價格上漲,有些成本是不會短期變動的,如固定成本和國內原油開采成本等,如果把這些成本也混同國際油價一起上漲,等于是把石油公司運作與石油投機綁定在一起,這種制度設計是否合理有待于商榷!表n曉平說。
油價成本構成復雜,信息透明有待加強
一項關于成品油價格的權威調查顯示,93%的受訪者表示對一個月連續兩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感到“不適應”。有關專家解釋說,這種“不適應”感的產生除了連續漲價帶來的消費壓力,更多的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消費者焦慮。
按照5月8日公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國內成品油出廠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和適當利潤確定”。不過,文件中并沒有明確國際原油價格基準、國內平均加工成本、適當利潤的具體內容。
如今成品油價格形成依據的國際原油價格基準應該是多少?“這個沒有人告訴你!表n曉平說,2008年6月20日國際原油價格為130美元時對應的國內油價是每升6.20元;到2008年12月19日國際油價降至40美元時,我國將成品油價下調到每升5.44元。其間,國際油價每公升下跌2.75元,國內油價只下調了0.76元,即使加上0.8元的燃油稅,仍給石油公司預留了1元以上的利潤空間。
“這也是造成油價上漲的原因之一,即當初定價時給石油公司預留的利潤空間太多了!表n曉平說,既然價格形成的原點參考價格虛高,那么無論國際原油價格是漲是跌,國內油價可能始終維持一個相對的高位。
關于定價中的基準價格是高還是低?鄧郁松認為:“如果這個方面存在問題,需要有關方面協同解決。”
對于定價機制中的成本問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王煒瀚指出,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方案,本質上還是2007年初實行的“原油加成本”機制,由于成品油質量低于國際市場、煉油成本不透明、壟斷企業本質上缺乏控制成本的動力的因素,油價中的運輸、倉儲和加工費用仍被大型石油企業所控制。
王煒瀚說,新的定價機制除了原油價格水平,即“原油”部分的計算同以往不同,國內石油企業的成本依然缺乏透明度,這就使得國內市場油價高于國際水平成了一種常態。
國內石油企業加工的原油有相當部分是自產的,如果全部成品油價均“以國際原油價格為基礎”進行調整,國內外原油成本差異如何在成品油價中體現?
針對這些疑問,業內人士呼吁,權威部門應該給出成品油價換算公式,通過這個公式就可以計算出國內成品油價,這樣與國際原油價格“接軌”出來的成品油價格才會更加透明。
油價改革道路曲折,社會認同有待提升
“油價在一個月內調了兩次,這說明國內油價的調整頻率明顯在加快,這也預示著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在實際中得到了更加嚴格的執行。”東方油氣網首席分析師鐘健說。
盡管社會輿論對此次油價上漲議論紛紛,但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方向已經得到了消費者認同。為此,有專家呼吁,在成品油價格改革過程中應當擴大消費者參與度,例如通過進一步公開價格信息,使消費者更多地了解價格形成機制,以增加對這一改革的認同和支持。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啟動后,在堅持市場化方向的基礎上,新的定價機制進一步突出了對各方利益的兼顧,特別是對消費者利益的保護。例如,根據新的定價機制,當國際油價高于每桶80美元以上時,逐步扣減加工利潤率,壓縮供應方利潤空間。當高于每桶130美元時,實行限價。當國際油價高于一定水平時,逐步壓縮供應方利潤空間,由石油企業共擔買賣風險,“這也是出于保護消費者的考慮”。
此次油價調整所公布的價格都是最高限價,而不是最終價格,各個石油企業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靈活調整。這種靈活調整的區間為國內石油企業間競爭提供了空間。
“當前油價問題,更需要探討的是如何推動實際市場價格低于最高限價,如何得到最終的合理價格,使得各方利益都得到滿足!编囉羲烧f。
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隨著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越來越深入,調價區間會逐漸縮短,這是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