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國財富:上廣電們該不該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 13:15  《中國財富》

  國內平板顯示巨頭上廣電瀕臨被接管,給中國的平板顯示行業留下一連串巨大的問號:究竟是技術短板,產業鏈缺失,還是體制問題制約了中國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平板顯示企業上廣電們集體遭遇虧損,政府到底該不該出手相救

  □ 本刊記者 | 薛  楠

  2009年4月,《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似乎為液晶面板產業注入了希望,但中國平板顯示企業集體遭遇虧損的困境卻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2009年3月底,上海最大的國有集團之一、曾以建成國內第一條TFT屏5代線而風光無限、誓言成為“中國索尼”的國內平板顯示巨頭——上海廣電集團,突然傳出因旗下中日合資上廣電NEC公司巨額虧損而面臨被上海儀電托管的消息。

  數據顯示,2008年,上廣電總資產149億元,銀行債務超過100億元,總負債169億元,資不抵債。光是虧損嚴重的廣電NEC項目,就涉及兩筆數額總計超過50億元的銀團貸款。上海市政府2009年3月25日成立上廣電托管小組,負責上廣電的債務處置和資產重組。

  目前,國內擁有TFT屏5代線的三家企業分別是上廣電、京東方和龍騰光電。上廣電生死未卜;作為國內唯一家主打自主研發牌的京東方,2008年虧損8億元;龍騰光電亦難逃虧損的命運。

  上廣電們的虧損沒有懸念。CRT時代的輝煌已經不再,TFT時代的來臨又仿佛成了平板企業的集體噩夢。從合資到收購再到巨額投資和巨額虧損,已經成為中國平板顯示行業不能回避的傷痛和難以走出的泥沼。上廣電們巨虧的背后是什么?是體制問題,技術短板,還是產業鏈缺失?上廣電們到底該不該救?

  集體巨虧

  上廣電模式是典型的技術換市場的模式,它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國資改革以技術換市場思路的踐行者。

  1978年,上海電視機廠(上廣電前身)從日本富士財團旗下的日立引入了國內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92年,上廣電和JVC合資成立“上海JVC電器有限公司”;1993年和1995年,與索尼公司分別合資建立了“上海索廣電子有限公司”和“上海索廣映像有限公司”;1996年,又與日本丸紅商事、旭硝子株式會社合資成立了生產彩色陰極射線管用玻殼的大型企業“上海旭電子玻璃有限公司”。回顧上廣電的發展歷史,就像是一部和日系企業合資的歷史,從改革開放至今,上廣電和日本的八大財團幾乎合作了個遍。而以合資為手段,借助外力,擴大規模,搶占市場,最初幾年的確讓上廣電嘗到了甜頭,也一度滿足于合資帶來的繁榮。

  2003年,上廣電決定上馬第五代TFT-LCD面板生產線。當年10月,上廣電投資1146億日元(當時約80億元人民幣),與住友財團旗下的NEC成立合資公司——上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上廣電控股75%,NEC持有剩余股份。

  然而,巨額投資上馬TFT-LCD面板第五代線、與NEC合資,既沒有換來核心技術,又沒有搶占市場制高點。2004年10月,當廣電NEC主要應用于15英寸液晶顯示屏的生產線正式投產之時,臺灣友達光電和奇美電已經開始轉向17英寸主力機型,而且擁有十余條線,數條5代線,規模效益帶動成本的下降,豐富的生產線則可以靈活地對產品線進行切割調配,使產品線更加經濟合理。相比之下,只擁有一條5代線的上廣電,既沒有由規模效益帶來的價格優勢,而且產品升級亦落在了同行的后面。

  更加致命的是,與NEC合資,日方牢牢控制著技術,上廣電NEC的技術量產部門幾乎為日本工程師控制,中國員工主要是參與日常管理與業務部門。上游關鍵零部件、設備及材料,日方亦以技術為由從日本采購。這意味著,除技術外,利潤最高的采購端亦被日本控制。

  核心技術沒換回來,上廣電和廣電NEC的虧空卻越來越大。財務數據顯示,上廣電2006年凈虧損2.16億元,2007年凈虧損7.50億元,2008年則達到了18億元,銀行債務高達145億元。2007年的數億元虧損中,廣電的虧損額占到了近一半,為3.84億元,2008年又上升到10億元左右。

  另一家國內顯示器巨頭——京東方試圖從技術上改變受制于人的局面。2003年1月,京東方以3.8億美元收購了韓國現代顯示株式會社HYDIS的全部資產,包括3條完整TFT-LCD生產線和別的固定資產,以及HYDIS的各項TFT-LCD技術、專利、無形資產和包括IBM、夏普等跨國企業在內的廣泛客戶群,為切入液晶面板產業提供了必要的技術保證。2003年8月,京東方宣布斥資10.5億港元控股CRT顯示器銷量居世界第二、液晶顯示器產銷量居世界第四的冠捷科技,試圖利用現有的技術團隊和引進的人才研發5代線。2005年5月,京東方5代線實現量產。

  因為上游配套設備與材料均為進口,生產成本過高,加上市場競爭慘烈,該項目一投產便虧損。2005年至2006年,京東方連續虧損額達33億元。最后京東方被迫斷腕求生,準備剝離主營的5代TFT-LCD生產線,保住上市公司資格。但是,從2007年4月開始,液晶面板市場開始好轉,價格大幅上漲。隨著產業回暖,京東方2007年全年實現凈利潤6.9億元。可是好景不長,2009年4月20日,京東方公布了2008年財報,數據顯示,2008年總營收約83.34億元,同比下滑25.39%,凈虧損8.08億元。

  上廣電們的虧損沒有懸念。雖然金融危機下全球面板行業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但全部歸因于“金融危機下液晶面板需求萎縮及價格大幅下降”顯然有失偏頗。“技術無優勢,產能又過剩,產品沒有多強的市場競爭力。”一位家電專家的評論可謂一語中的。

  軟肋?雞肋?

  電子信息產業擁有中國國民經濟第一支柱產業的地位,對別的產業乃至整個社會具有強大的輻射能力。隨著全球對信息顯示器件的需求越來越旺盛,我國TFT-LCD產業進入了迅速發展期,液晶電視、桌面顯示器、筆記本電腦屏、手機、PDA等科技產品創造出了廣闊的TFT-LCD顯示器件市場。

  根據業內的數據,液晶面板占據了平板電視整機利潤的80%。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國和消費國,由于本土6代以上高世代TFT-LCD生產線的缺失,26英寸以上的TFT-LCD面板100%需要從國外進口。平板顯示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谷至華認為,平板顯示已在國際上成為主流,包括國防、政務在內的各個領域都開始使用液晶技術,如果只能從國外進口面板,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2009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新型顯示和彩電工業轉型”被列為了重中之重,且明確支持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建設。

  液晶行業以資本和技術雙密集著稱。以月產能6萬張基板的生產線為例, 5代線要100億元,6代線要200億元,8代線要300億元。有人形容說,上一條高代線,就如同建造一艘航母。除了資金高度密集,液晶面板還是技術高度密集型產業,技術更新換代迅速,對廠商的整體研發能力和持續創新能力要求很高。

  目前,韓國、日本和中國臺灣的液晶面板產量居世界前三,而且巨頭們加強了研發,加快了升級的步伐。2006年8月,夏普投資24億美元建設的8代線正式投產。三星電子、LGD的8代線分別于2007年7月和2008年3月建成。三星-索尼的兩條8代線,奇美、友達的8代線都將于2009年投產。夏普的10代線正在建設中。三星電子的11代線,友達的9代、10代線正在醞釀中。

  反觀國內企業,則普遍存在缺乏技術設計能力、生產技術升級及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問題。以3條5代線的擁有者來看,只有京東方可以自主研發,上廣電和龍騰光電不具備技術研發能力。但《中國財富》記者通過業內專家了解到,實際上,京東方離完全掌握技術尚有距離。京東方的技術研發團隊很多是從臺灣挖過來的,但現在挖人越來越難,因為待遇和臺灣差不多,而合同只簽兩三年,臺灣人不愿意來。日本和韓國的技術人員一般不會來,主要是他們對民族產業的技術保護,不愿意中國掌握技術而與他們國家形成強大的競爭關系。與此同時,國內的技術人員流動性又很大。廣東平板顯示產業促進會副會長古德文認為:“實際上國內企業給的工資并不少,和臺灣的企業給的差不多。臺灣人能很安心地做,但國內的技術人員卻不能,心態浮躁,沒有一個職業生涯體系的長遠規劃,看不到行業的前途,跳槽現象比較嚴重。”

  即便是拿到了核心技術,大部分產業化特別是配套材料環節,本土企業仍無法完全實現自主。對我國面板生產廠家而言,所需的大量關鍵原材料,包括玻璃基片、彩色濾色膜、液晶材料、偏光片、背光模組等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作為一個重資本的制造型產業,成本控制始終是TFT-LCD產業競爭中的重要利器。從成本構成來看,原材料在TFT-LCD面板成本構成中占據60%以上的比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王勃文坦陳,中國在電視芯片、模組、玻璃基板、專用材料設備等環節,以及OLED領域,已有很多企業有所布局,只是處于成長培養期,真正產業化,達到模式化生產,尚需時日。

  由于產業鏈的不完善,關鍵原材料依賴進口,導致成本較高;TFT-LCD生產線數量少,品種單一,不能形成規模效益;缺少升級研發能力,產品落后,如此等等,都是行業的軟肋。

  “資金、技術和人才、市場,是企業發展的要素。就資金而言,既要看國家是什么態度,又要看企業能承受多久的虧損;人才和技術方面,不僅要落實人才本土化,以一帶三,還要從管理上留住人才,培養良好的職業心態;市場方面,則要看下游家電廠商會不會用你生產的面板,對你的產品和價格的認可度有多大。”古德文告訴《中國財富》記者,“目前我國的平板顯示行業的產量只占世界總產量的一成左右,國內企業不必一窩蜂上高代線。結合情況合理定位,弄清楚究竟要生產什么,和誰競爭,到底是要生產小尺寸的顯示器還是大尺寸的面板。像京東方掌握了一定的自主研發技術,又有資金支持,可上主要用于面板切割的高代線,而其他企業,如果資金有限,技術受制,可定位小尺寸的顯示器。低代線只要形成規模效益,同樣具有市場競爭力。”

  而對于國內平板顯示企業集體遭遇虧損,面對眾多不利條件還要投巨資上馬高代線的現象,專家陸刃波則表示了無奈:“上也不是,拋也不是,成了雞肋。”

  技術?機制?

  上廣電曾是上海乃至整個中國平板產業的核心企業,上海西南國家級平板產業基地正是以它為核心的。但帶來巨虧的廣電NEC該如何處置?還要不要上馬8代線?是繼續注資,還是重組,或者進行改革?至今沒有人給出最后的答案。

  4月份獲得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上海建成“兩個中心”的內容中,先進制造業占有一席之地,液晶面板則被包括在先進制造業的范疇中。

  與生死未卜的上廣電相比,京東方的日子略微好過一些。

  2009年4月13日,京東方在合肥舉行了中國第一條6代液晶面板生產線的奠基禮,項目投資高達175億元。6代線產品以37英寸以下電視和電腦顯示器用TFT-LCD顯示屏為主。產能為每月9萬片,預計可在2010年底投產。《中國財富》記者從京東方了解到,京東方之所以選擇6代線,是因為6代線與5代線從市場和客戶上有更好的銜接,而且32英寸、37英寸面板符合中國的市場情況,包括消費能力和客廳面積,會成為市場的主流。“6代線的資金來自資本市場,通過定向增發的形式籌集,而銀團貸款則解決了所需的80億元。”京東方董秘王先生告訴記者。

  另據了解,京東方的8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已經正式立項,預計投資300億元左右。2008年3月,京東方在四川成都投資了一條30多億元的4.5代線,今年11月即可投產。銀行貸款、地方政府出資、自身兩次股票增發,作為具有國資背景的上市公司,京東方的籌資渠道還算寬廣。雖然背負虧損,但并未停下開疆拓土的步伐。

  按照京東方的布局計劃,到2011年,將擁有4條(4.5、5、6、8代線)液晶生產線,從而構成中國產品線最齊全的液晶制造體系。度過了2005~2006年最艱難的虧損期,以及艱難的“純市場手段”融資階段后,通過兩次建設,京東方從2007年到2008上半年的液晶面板“盈利周期”中找到了“政府投資型”的擴張模式。“地方政府投資,把風險轉嫁給了政府。投不投資,應該由市場決定,而不是企業或政府。”陸刃波對《中國財富》記者說出了他的擔憂。

  對于是不是一定要上馬高代線,不惜血本發展中國自己的平板行業,陸刃波向認為:“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全球化講究分工與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須強調民族主義。美國人不做鞋,但是有鞋穿。長期虧損是不合理的,而且虧損個5~7年,到時產品已經淘汰了。”

  “技術無障礙,現有的機制才是最大的問題。為什么中國的飛船能上天,高端技術都能突破,但到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就不行了?目前上廣電和京東方這樣的國企,沒有成功的跡象,我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一點曙光。”對于產業發展的真正癥結,陸刃波認為不在于技術而在于機制,“現有機制產生了很多惡果,國有企業不是靠產品、靠技術,而是靠政策,把虧損和風險轉嫁給政府、公眾和股民。國家應該放寬政策和創造條件,讓更多的民營企業參與進來,讓市場決定競爭和產業。”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